第1055章 暗流新源(1/1)
长安城的轮廓终于在暮色中清晰起来,巍峨的城墙如同巨龙的脊背,在夕阳余晖下投下绵长而威严的阴影。城门楼高耸,旌旗在晚风中舒卷,进出的车马人流在官道上汇成一条缓慢移动的长龙,喧嚣的人声、驼铃声、车轮声混杂在一起,扑面而来的是帝国都城独有的、混杂着繁华、秩序与某种无形压力的气息。
狄仁杰的马车随着人流,缓缓通过春明门。他撩开车帘,望着窗外熟悉的街景,心中感慨万千。此番入京,身份已不同往日,肩上担子更重,前路亦更显莫测。他下意识地回头,望了一眼骑马跟随在车侧的那道青色身影。
冷月依旧覆着面纱,只露出一双平静无波的眼眸,打量着这座举世闻名的巨城。她的目光掠过鳞次栉比的坊市、整齐的街道、巡逻的金吾卫,以及那些形色匆匆、衣着各异的行人,仿佛在评估着什么,又似乎一切都未入其眼。对于周围的喧嚣,她显得格格不入,却又奇异地融入其中,如同水滴汇入大海。
在吏部衙门办好交割文书后,狄仁杰被暂时安置在崇仁坊内一处朝廷提供的官舍。院落不大,但清幽整洁,足够他与寥寥几名随从以及新招揽的“护卫”冷月居住。
安顿下来的次日,狄仁杰便前往大理寺报到。大理寺官署位于皇城之内,气氛庄严肃穆。作为新上任的大理寺丞,他主要负责复核天下刑名案件,权责不小。他迅速投入公务,查阅积压案卷,熟悉同僚与下属,以其一贯的严谨与明察,开始处理手头的第一个案子——一桩涉及地方官员贪污、案情颇为曲折的陈年旧案。他伏案疾书,推演案情,时而蹙眉沉思,时而召书吏询问细节,很快便展现出不俗的司法素养,引得寺内一些资深官员侧目。
而在狄仁杰于明面上开始他大理寺生涯的同时,冷月也在暗处悄然展开了她的“工作”。
她以狄仁杰私人护卫的身份,深居简出,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自己那间僻静的厢房内,或是于庭院中看似随意地漫步,实则观察着官舍周围的环境、人员往来。狄仁杰出于尊重,并未安排任何仆役伺候她,这正合她意。
入夜,当狄仁杰仍在灯下研读卷宗时,冷月的身影便会如同真正的影子般,融入长安的夜色。她换上了一身更为深沉的夜行衣,避开巡夜的武侯与更夫,如同狸猫般灵巧地穿梭于崇仁坊的屋顶巷陌之间。她并非漫无目的,而是有选择地靠近一些官员宅邸,尤其是那些与刑狱、监察系统相关的官员府第,默记其位置、守卫情况。
她通过狄仁杰偶尔带回的、关于朝中风向或某些案件牵连的只言片语,结合自己夜间探查所见,开始在脑中构建一幅长安权力网络与信息流转的初步图谱。哪些官员与狄仁杰有公务往来?哪些案件可能触及敏感势力?大理寺内部的人员派系如何?哪些官员属于什么派别?这些看似零碎的信息,被她以墨羽特有的方式编码、记忆,准备在合适的时机传递出去。
她并未急于建立固定的情报传递点,而是遵循着“隐匿为先”的最高指令,如同最耐心的猎手,先熟悉环境,确保自身绝对安全。
遥远的华胥国,墨城。
东方墨接到了莫文转来的、关于冷月已成功随狄仁杰入京并初步站稳脚跟的密报。他放下信报,走到窗前,望着港口中正在装卸货物的商船。
“狄仁杰……是块试金石,也是一面镜子。”他对身旁的青鸾淡然道,“他能照出大唐司法体系的积弊,也能映出朝堂各派的动向。冷月在他身边,如同在我们手中牵了一根线,线的另一端,系在了长安最敏感的中枢神经之上。”
青鸾点头:“如此一来,唐廷内部关于刑狱、律法乃至由此牵连出的权贵秘辛,我们或能多一只眼睛去看,多一只耳朵去听。”
“不必主动做什么,”东方墨目光深远,“静观其变即可。种子已经播下,且看它在这片名为‘长安’的土壤里,会生出怎样的藤蔓,又能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果实’。”
他转身,不再关注西方的那片大陆,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生机勃勃的墨城与浩瀚的南洋。
“我们自己的根基,才是根本。”
长安的夏日依旧喧嚣,狄仁杰致力于在律法框架内寻求公正,试图廓清迷雾,还案件以本来面目。而他并不知道,自己这位偶然招揽、来历神秘的“护卫”,正如同一个无声的见证者与记录者,将他所触及的、乃至这座帝都深处涌动的更多暗流,悄然纳入眼底,化作无形的讯息,流向海外。一道“侠影”的入京,为长安这盘本就错综复杂的棋局,引入了一股无人察觉的、来自遥远海外的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