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瓦罐里的新尝试(1/2)
孙海兵的短暂威胁像投入湖面的一颗小石子,激起涟漪后很快复归平静,但那份寒意却留在了朱福友心底。他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没有足够的实力或资本,在这世道安稳活下去是一种奢望。王老篾匠的庇护和郑老的善意固然可贵,但终究是外力。
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郑老医书的钻研中,尤其是那些标注了“简便验廉”的方子。其中一款名为“金疮止血散”的方子引起了他的注意。主料是几味常见的草药:地榆、茜草、白芨,都是野外能采到或药铺里价格相对低廉的药材,辅以极少的冰片(稍贵,但用量极少)增强清凉镇痛效果。方子旁边还有郑老的小注:“此方止血生肌效佳,贫家猎户多用之。”
这简直就是为底层人士量身定做的初级红药啊!朱福友心里活络起来。如果自己能少量炮制一些,效果哪怕只有原版七八成,应该也不愁销路。码头上扛包的、山里打柴的、甚至像陈丰兵这样毛手毛脚经常磕碰的,都用得上。最关键的是,成本可控!
他将这个想法悄悄跟陈丰兵说了。陈丰兵一听能赚钱,眼睛立刻亮了:“哥,你说咋弄就咋弄!俺力气大,可以去采药!”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首先就是工具问题。炮制药材需要研磨、搅拌、甚至简单的炒制,他们连个像样的研钵都没有。朱福友只好再次祭出那个糊泥的破瓦罐,洗干净晾干,又找来一块表面相对平整的鹅卵石当捣杵。
“得,这研发条件,比大学实验室差了几个银河系。”朱福友看着手里的“原始工具”,忍不住自嘲。但没办法,穷就得有穷的过法。
接下来是药材。地榆和茜草比较常见,陈丰兵花了两天功夫,跑遍了城外熟悉的野地,还真挖回来不少。白芨稍微难找些,产量也低。至于冰片,他们暂时买不起,朱福友决定先不加,效果差一点就差一点,安全第一。
按照医书上的步骤,他让陈丰兵将采来的草药仔细清洗、晾晒(幸好秋日阳光还好),然后自己小心翼翼地用鹅卵石在瓦罐里一点点捣碎、研磨成粗粉。这个过程极其耗时耗力,常常弄得窝棚里粉尘飞扬,两人呛得直咳嗽。
“哥,这玩意真能行吗?”陈丰兵看着那一小堆颜色暗沉的药粉,挠着头表示怀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朱福友引用了一句伟人名言,虽然陈丰兵完全听不懂,“总得试试。”
第一次试验对象是陈丰兵自己——他爬树掏鸟蛋时又把胳膊划了道口子。朱福友仔细清洗伤口后,将自制的药粉撒了上去。
效果……有,但似乎不如郑老给的成品药粉来得立竿见影。血止得稍慢一点,伤口也有轻微的刺痛感(可能是研磨不够细杂质多?)。但至少,确实能止血,也没有出现更糟的反应。
“有点用,哥!就是有点沙得疼。”陈丰兵龇牙咧嘴地评价道。
朱福友仔细记录下效果:“嗯,看来研磨还得更细,aybe晒干的程度也有关系……下次试试火候轻一点?”他完全进入了“产品研发”的状态,不断思考着优化流程。
他没有急着大量制作,而是反复试验了几次,调整晾晒时间、研磨力度,甚至尝试了极短时间的微火炒制(用那个破瓦罐和一点点捡来的柴火),观察药粉颜色和气味的变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