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篾匠铺前的机会(2/2)
这考的是眼力和估算能力,伙计搬货理货,有时候需要快速估算数量。
朱福友凝神看去。粗篾那堆比较显眼,他快速扫过,心里默数:“一、二、三……大概二十五六根。”中堆和细堆数量多,堆在一起不好数。他仔细观察堆的大小和密度,结合刚才亲手分拣时的手感,沉吟了一下道:“中堆的篾子细些,堆得也松散,估摸着……得有四十根上下。细堆的最多,怕是有六七十根。”
王老篾匠没说话,自己走上前,快速清点起来。片刻后,他点点头:“粗的二十七,中的三十八,细的六十五。估得还算靠谱。”
他这才真正仔细地看向朱福友:“你说你识字?会写会算?”
“认得一些字,会写一些,简单的加减乘除也会一些。”朱福友谨慎地回答,不敢把话说太满。
王老篾匠从角落里翻出一本边缘磨损、沾着油污的旧账本,又找来半截秃头毛笔和一小块干硬的墨块,让朱福友蘸水磨了点墨。
“喏,把这上面最后几行进货的数,抄一遍,再算个总价我看看。竹料按三文一斤算。”王老篾匠指着一页账目。
账本上的字迹有些潦草,还夹杂着一些行业符号。朱福友仔细辨认着,然后用工整(但略显稚嫩)的小楷抄录下来:“初九,收毛竹五十斤。十二,收南竹三十斤。十五,收水竹四十斤……”
然后他拿起一根细竹枝当算筹,在地上列式演算:50+30+40=120斤。120斤x3文\/斤=360文。
“王老伯,算好了,总共是一百二十斤,合三百六十文钱。”朱福友放下竹枝,恭敬道。
王老篾匠看着地上工整的字迹和清晰的算式,又对照了一下账本(他显然心里有数),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嗯,没错。字写得也还端正。”
他沉吟了片刻,又看了看一直紧张地守在门口、大气不敢出的陈丰兵,最后目光回到朱福友身上:“我这铺子小,活杂。要早起打扫,帮我劈篾、刮青、整理材料,客人来了要招呼,送货多了也要帮着搭把手。管你一顿午饭,一个月……先给你七十文。做得好了,三个月后再加。愿意,明天一早就能来。”
七十文!比昨天听到的八十文少了十文,但管饭!朱福友心中大喜,几乎立刻就想答应。但他还是稳了稳情绪,问道:“谢王老伯给机会!不知……一天要做几个时辰?一个月能休几天?”
王老篾匠似乎对他的谨慎和提问并不反感,反而觉得这少年有点头脑,不是一味傻干:“辰时初(早上7点)到酉时中(下午6点)。中午歇半个时辰吃饭。逢五、逢十(初五、初十、十五等)店里忙,不能休。平时若是没什么急活,一个月许你休两日,但要提前跟我说。”
工时很长,休息很少。但这已是底层学徒的常态。
朱福友不再犹豫,躬身道:“谢王老伯!小子愿意做!明天一定准时到!”
“嗯。”王老篾匠点点头,重新拿起篾刀,仿佛只是做了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去吧,明天来的时候,穿利索点,带个喝水碗。”
“是!”朱福友强压着激动,再次行礼,这才拉着同样一脸兴奋的陈丰兵退出了篾匠铺。
走到阳光下,两人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喜悦和希望。
“哥!你太厉害了!真的成了!”陈丰兵激动地差点跳起来。
朱福友也长长舒了一口气,感觉胸口那股一直憋着的闷气都散了不少。虽然工钱微薄,工作辛苦,但这意味着他们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还能省下一顿饭!
生活的画卷,似乎终于在他们面前,展开了一角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