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两段的万历四十八(2/2)
这些无耻而自私的伪君子,即便你低声下气地恳求,也毫无作用。唯有刀刃加颈,他们才会像狗一样顺从。
随后,王象乾向朱由校汇报了天启元年全年财政开支的总体情况。
万历四十八年的国家税收已被彻底耗尽,花得一分不剩。
更让人愤怒的是,朱由校那位“短命的父亲”,在世时就已经造成巨大财政亏空,去世后还要他来填坑。
因死亡过于突然,陵墓修建工期极为紧迫。为了加快进度,尽快完成下葬事宜,国家又额外支出两百余万两白银。
征调民工人数超过十万,在九月初总算仓促完工,随后完成下葬并封闭墓穴。
朱由校内心对这个败家子父亲的痛恨难以言表。他甚至明确表示,绝不会去祭拜此人。
历史上确实存在泰昌元年,毕竟皇帝登基,总要保留一些体面。
朝中大臣反复商议后,决定将万历四十八年划分为两段,前半年归万历,后半年归泰昌。
但在这一时空,泰昌元年已不复存在。
在朱由校看来,此人不配拥有年号。
曾有人建议恢复这一安排,但立刻被朱由校当场拒绝。
他的理由很简单,直接搬出祖父压制群臣。恪守孝道确实重要,但祖父皇帝的威严远胜这位短命皇帝。
朱由校当场回击:四十八年就是四十八年,一年就是一年,怎能随意拆分?难道要把你也拆成两半?
群臣哑口无言。皇帝始终威严难测,如今又搬出已故先帝,他们确实无法再多言。
除了皇陵修建这一大开销外,宗室勋贵的俸禄也占了不小比例。
后世常有人批评,大明朝灭亡,正是因为朝廷用大量财政供养一群“寄生虫”。
这些“寄生虫”,指的就是那些无所事事、奢侈享乐的皇族亲王,相比之下,勋贵的俸禄反倒微不足道。
这句话确实有一定道理。
这些庞大的支出,确实严重拖累了国家经济,并掏空了国库。
并不是说宗藩俸禄高得离谱,实际上在整个历史来看,明朝宗藩的俸禄并不算特别高。
与后来的满清相比,明朝藩王的年俸还不到对方的一半。
真正拖垮大明朝的,不是他们的俸禄,而是宗藩制度本身,这才是根本问题。
据历史记载,天启四年曾做过一次统计,皇族成员总数已达十几万人之多。
这还只是正式登记在册的数量。若再加上那些血缘关系较远、爵位较低的群体,恐怕还要再添上好几万人。
供养如此庞大的家族成员,全由国库拨款,财政负担可想而知,数额极其可观。
大致估算,这些皇族成员的俸禄总额,竟占到了农业税收入的三成以上。
整个大明王朝的正常运转,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税的支撑。
皇族占据如此多的资源,国家财政自然捉襟见肘,哪里还有余力去投资新的事务?
像加强军力、修治黄河等重大项目,所需资金同样巨大,如今更是难以推动。
普通地主家都已经没有多余的存粮,谁还顾得上这些底层百姓的生死存亡?
一旦遇上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若没有能干的官员及时拿出对策,朝廷可能就会陷入空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