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壮我大秦(2/2)
他心知肚明,能让太子亲临阴阳家的,唯有幻音宝盒一事。
多年来秘而不报,原是存着私心。
这些年见太子未曾提及,还以为无人知晓。
直到察觉太子对阴阳家的态度日渐冷淡,才惊觉事已败露。
前些时日月神传来密报,更让他明白必须尽快解决此事。
\"本太子给足你时日,可惜你始终未能把握良机。
\"嬴天衡冷笑。
东皇太一走向大殿中央,霎时间殿内景象变幻,化作浩瀚星河。
璀璨星辰间,一个精致宝匣缓缓显现。
嬴天衡轻蔑一笑,这种幻术虽华丽,却难入他法眼。
不过确实颇具震撼力。
\"殿下,此物便是幻音宝盒...\"
嬴天衡把玩着幻音宝盒,忽然问道:\"关于苍龙七宿,你知晓多少?记住,本太子只问这一次。
\"
东皇太一郑重颔首,明白这是最后的机会。
\"微臣多年探寻苍龙七宿之谜,得知上古时期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
为镇守山河气运,采九州青铜铸就九鼎。
\"
\"九鼎镌刻九州名胜奇珍,象征天命所归。
周室倾颓之际,末代天子毁鼎聚气,将九州气运封存于七个宝匣之中...\"
周天子将七只宝匣的奥秘深藏于心,唯有他知道若周王室倾覆,后人可凭借匣中凝聚的九州气运光复王朝。
为防诸侯觊觎镇国九鼎,周天子命工匠复铸赝鼎混淆视听,更散布九鼎沉没泗水的传言。
果然诸侯纷纷遣人打捞,其中数鼎竟被寻获。
王朝崩塌后,七宝匣之谜不胫而走,但世人只知匣中藏着周室秘宝,却不知那实乃九州命脉所系。
最终这些宝匣落入当时最强盛的七国手中。
嬴天衡暗自思忖东皇太一透露的秘辛,忽而问道:\"绯烟与幻音宝盒,同苍龙七宿有何关联?\"
东皇太一闻言色变——绯烟身负周天子血脉之事,他从未对外人言及,嬴天衡从何得知?这个发现让他对这位帝王愈发警惕。
\"唯有绯烟能解开苍龙七宿之谜。
\"东皇太一沉声道。
嬴天衡眸光闪动。
集齐七匣便可聚九州气运,届时不仅能成就帝业,更可铸就天衡命格。
但蜀山守护的虞渊封印,与这七宿又有什么联系?
他想到未来秦国的宏图:统御四海不过开端,征伐万界方为终极。
可如何跨越界域?即便修成仙道,冥冥中仍感桎梏难破。
\"莫非关键在苍龙七宿?\"这个念头刚起便被他自己否定。
七宿关乎天衡命格,与界域通道应当无关。
倒是那虞渊封印......
嬴天衡忽然明悟:需有人解开七宿之谜,聚拢足够的人族气运铸就天衡命格,方可提升天地法则。
否则贸然开启异界通道,对此界生灵恐是灭顶之灾。
嬴天衡早已在心中盘好棋局,先解苍龙之秘,再探蜀山玄机。
他隐约察觉到,征战诸天的道路还很漫长。
\"东皇,\"嬴天衡负手而立,\"全力追查苍龙七宿的下落,不得有误。
至于蜀山的人手,全部撤回。
时机未至,不可轻举妄动。
\"
东皇太一暗自心惊。
这位太子殿下究竟还知道多少隐秘?
\"谨遵殿下谕令!\"
东皇太一躬身领命,青铜面具后神色变幻。
他总觉得在嬴天衡面前,自己所有心思都无所遁形。
次日清晨,咸阳宫内气氛凝重。
嬴政端坐高位,已将匈奴犯边的军报告知群臣。
北方战事一触即发,各国都陷入困境。
\"如今各国疲于应对匈奴,正是用兵良机。
\"嬴政目光如炬,\"寡人意在攻取赵、齐二国。
\"
群臣之首,嬴天衡身着玄色蟒袍,闭目立于殿前。
他气度超凡,如渊渟岳峙。
王翦出列进言:\"启禀王上,公输家新型军械尚未完工。
此时强攻,恐遭两国殊死抵抗,折损过大。
\"
如今国内尚有六十万大军,不宜倾巢而出!
对这些将领来说,战争自然意味着机遇,但若损兵折将,绝非他们所愿。
更何况,一旦开战,齐赵覆灭,魏楚岂能坐视不理?下一个便是他们。
若秦军覆灭齐赵,魏楚必会联手抗秦,南北夹击之下,秦国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即便秦军踏上修行之路,战力强悍,但若四面受敌,敌军何止百万?即便取胜,也必是惨胜!
“天下迟早要一统,难道拖延时日,他们便不会联盟抗秦?”
“此时他们自顾不暇,正是良机。
至于魏楚,寡人自有对策!”
“齐国交付武安君白起征讨,眼下只需对付赵国。
”
赵国李牧,统兵之能不在王翦之下,又坐拥本土之利,更获封武安君之爵。
秦国除白起外,唯王翦可与之抗衡,其余将领难敌李牧。
但白起需攻齐,赵国只能另寻对策。
嬴政肃然道:“寡人不问何人领兵、用何计策,只一个要求——务必以最小代价击溃赵国,在魏楚驰援前攻破赵境!”
内史腾高声请命:“臣愿率军伐赵!”
嬴政未应,他非不信内史腾,只是王翦更为稳妥。
“老将军,若灭赵国,需多少兵马?”
秦国兵力紧张,白起统四十万大军,新郑驻军十万,蒙骜镇守边境二十万,仅余三十余万可调,且不可全数动用。
王翦沉声道:“李牧用兵如神,善奇正相合,乃当世兵法大家,兼有地利之便,手握二十万雄师。
若要稳胜,臣需四十万大军!”
他向来以堂堂之阵破敌,兵锋越盛,则胜算越高。
嬴政神色一凝:“四十万!”
众人神色骤变,“四十万雄师,这如何可能...”
攻灭赵国,需调集四十万大军,可如今秦国能调动的兵力最多不过三十余万,还需留驻部分镇守边境。
若派遣王翦率四十万大军伐赵,这显然力有不逮。
嬴政目光转向嬴天衡,肃然道:“皇儿有何见解?若由你统兵灭赵,需多少将士?”
殿中群臣闻言,纷纷将视线投向嬴天衡。
太子殿下可是能手刃一国的绝世强者!
嬴天衡暗自思忖:单打独斗尚可,但行军布阵并非所长。
专业之事当交予专人,以秦军当前战力,十万人马足以匹敌赵国二十万大军。
可兵戈之事岂能儿戏?
既然王翦开口要四十万大军,不如就如他所愿!
嬴天衡缓缓启目,傲然立于殿中,扬声道:“回禀父皇,儿臣只需十万精兵即可踏平赵国!”
——————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仅需十万兵马?\"王翦瞠目结舌,\"太子殿下切莫轻敌,李牧的威名可是实打实的!\"
这位军神李牧,用兵如神,天下无人能出其右。
群臣皆以质疑的目光望向嬴天衡。
老将军王翦乃秦国第一统帅,尚且需四十万大军。
太子竟敢夸口仅用十万兵马?
即便武安君白起在世,也不敢如此托大。
嬴政沉声道:\"休要口出妄言!十万兵力如何能灭赵?\"
嬴天衡淡然扫视众人:\"若得十万精兵,儿臣立誓半年内必取赵国。
\"
\"当真?\"嬴政面露惊色。
群臣或惊疑,或期待,神情各异。
嬴天衡郑重颔首:\"十万大军,定在一载之内踏平赵国!\"
\"好!\"
大秦诏令
嬴政自王座霍然起身,沉声喝道:\"传寡人诏命:以太子嬴天衡为主帅,统兵十万伐赵;命王翦、内史腾为副将,分率百战穿甲军与玄甲军随征!\"
此番调遣,实为嬴政思虑周全——王翦与内史腾皆是沙场宿将,有此二人坐镇,既可护持嬴天衡周全,纵使战局不利,亦能保十万大军不致溃败。
王翦肃然抱拳:\"臣领命!\"
内史腾暗自苦笑,却不得不应:\"诺。
\"
\"半年之期,\"嬴政目光扫过殿中群臣,\"寡人于咸阳静候捷报,扬我大秦国威!\"
嬴天衡拱手朗声道:\"儿臣定不负父王所托。
\"
满朝文武齐声高呼:\"愿太子殿下旗开得胜,壮我大秦!\"
此起彼伏的呼喝声中,\"壮我大秦\"之声响彻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