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魏国和齐国是什么态度?(1/2)
此刻的燕王喜浑身颤抖,终于明白眼前之人绝非人力可敌。
悔恨与恐惧交织,他将怒火转向惹是生非的燕丹和雁春君。
\"啧啧,燕国气数已尽。
\"嬴天衡转身欲走,\"好好珍惜你最后的王位吧。
\"
望着那道踏空而去的身影,燕王喜瘫坐在地,口中喃喃:\"全完了...\"突然,他眼中迸出最后一丝希望:\"还有吕布将军!只要他能...\"
生命就是最宝贵的财富!
另一方面,嬴天衡率领四位佳人前往与秦军主力会合,而秦军在行进途中却遭遇了阻碍。
按照作战计划,秦军必须借道他国才能顺利攻燕,其中以借道赵国的路线最为便捷。
然而秦赵两国素有旧怨,赵国朝堂对此事分歧严重。
尤其是考虑到秦军灭燕后可能调转兵锋攻赵的隐患,赵国名将武安君李牧与老将廉颇坚决反对借道。
尽管李牧正在边境防备匈奴,仍特意派使者回朝表明立场。
此时,朝中重臣郭开已被秦国密探策反。
因与李牧、廉颇素有嫌隙,郭开趁机进谗言称:若拒绝借道恐招致秦国报复,以赵国当前军力难以抗衡。
自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至今未复,这番言论让赵王偃心生畏惧。
但李牧与廉颇态度强硬,加上民间听闻秦军主帅竟是\"杀神\"白起后群情激愤——当年长平之战数十万赵卒被坑杀的惨痛记忆尚未褪色。
面对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对,赵王偃最终回绝了秦国的要求。
白起闻讯立即调集五十万大军陈兵边境。
赵王急派廉颇率军防御,毕竟李牧仍需镇守北疆。
在这剑拔弩张之际,一个震撼列国的消息突然传来:嬴天衡现身燕都,不仅为红颜诛杀雁春君,更在妃雪阁惩戒了一众权贵。
次日他单枪匹马闯入王宫,击溃数万卫队后飘然离去,燕王室竟无可奈何。
更令人心惊的是,得知赵国拒借道后,嬴天衡公然放话威胁:若再不允通行,他将亲自到赵国王宫\"做客\"。
这番警告让整个赵国上下为之色变......
赵国篇·抉择
听闻边关急报,李牧与廉颇相视一眼,当即策马扬鞭直奔邯郸。
消息传到龙台宫时,赵偃手中的青铜酒樽铿然坠地。
燕国五万雄师尚且不堪一击,他赵偃又能如何?
朝堂之上,百官噤若寒蝉。
\"诸卿以为,当如何应对秦使借道之请?\"赵偃指节敲击着案几,其实心下早有决断——他实在不敢赌那位嬴天衡是否会挥师北上。
\"王上三思!\"李牧出列时铠甲铿锵作响,\"秦人今日伐燕,来日必图赵国。
若开此门,我大赵将成俎上鱼肉!\"
老将廉颇随即抱拳:\"武安君所言极是!\"
\"臣有异议。
\"郭开轻抚玉笏出列,朝赵偃隐晦地递了个眼色。
拂晓时分他们便已定策,此刻不过是要给群臣个台阶。
\"秦军五十万驻守边陲多年,可曾越界半步?燕太子丹私通匈奴刺杀储君,此等大逆不道之举,难道不该讨伐?\"郭开环视众人,\"若有人谋害我赵国太子,诸位莫非还要以德报怨?\"
(后续朝堂之争)
李牧突然拍案而起,花白胡须激烈颤动:\"郭相国是要将赵国疆土拱手让人?此等误国之论,当治欺君之罪!\"转身对赵偃单膝跪地:\"请王上明鉴!\"
暗流篇·记仇簿
当李牧的佩剑在殿砖上撞出清响时,郭开在袖中攥紧了竹简。
那上面又添了道新鲜的刻痕——这已是本月第七次当庭驳斥了。
郭开瞬间面如土色,心中暗骂:我明明都是遵照大王旨意行事,你竟敢要取我性命!
李牧,你给我等着,迟早让你付出代价!
公子偃连忙打圆场:\"武安君息怒,今日朝议本为共商对策,相国所言也有可取之处,何必动此干戈?\"
站在李牧身旁的廉颇听得心头一紧,公子偃这番话分明是准备妥协了。
郭开不过是用来试探群臣态度的棋子。
郭开咬牙切齿地瞪着李牧:\"武安君,本相只是据实而言。
若有冒犯,散朝后自当领罚!\"
他阿谀奉承的本事一流,更擅长揣摩公子偃的心思。
李牧在军中威望极高,被誉为赵国军神,连公子偃都要礼让三分。
若他坚持治罪,公子偃虽会震怒,最终仍会妥协。
但这样一来,公子偃的威信必将受损。
不如主动请罪,既能保全君主颜面,又可离间君臣关系。
况且以公子偃对他的宠信,最多小施惩戒,反倒能加深信任,岂非一举两得?
\"大王......\"
\"住口!\"
李牧刚要进言,就被公子偃厉声喝止。
这位赵王已对李牧心生芥蒂——他才是国君,李牧今日实在僭越。
经此一事,公子偃开始忌惮李牧手中的兵权。
如今的李牧,恰似当年秦国的白起。
虽无谋逆之心,却具颠覆社稷之力!
这对任何君王都是致命威胁。
若遇明君或许尚有转圜,偏偏公子偃并非宽厚之主。
更兼有郭开这等佞臣在侧煽风点火......
李牧的结局,已然注定。
\"相国继续,寡人要听你的见解。
\"
\"诺!\"
郭开暗自窃喜,面上却不露分毫。
\"臣方才所言仅是一面之词。
最关键的,还在秦太子身上。
\"
\"诸位试想,若激怒秦太子,谁人能挡?\"
李牧怒目而视:\"他敢!邯郸城下,定叫他血溅三尺!\"
郭开阴恻恻反问:\"敢问武安君,比之燕国大将吕布如何?\"
李牧沉吟片刻,坦然道:\"虽未与吕布正面交锋,但从各方情报来看,此人之勇武确与我相当。
\"
他言语间仍有所保留。
实则情报显示吕布武艺与其不相伯仲,但那吕布天生神力,正值当打之年。
而李牧...
岁月不饶人!无论是体力还是其他,如何敌得过这位年轻悍将?若当真以命相搏,他必败无疑。
郭开抚掌笑道:\"这不就结了!\"
\"连武安君都自认难敌吕布,可那吕布却被嬴天衡一剑击败。
即便您亲自出马,又能改变什么?\"
\"当日燕王以五万精兵护驾,结果如何?还不是被其一招击溃,扬长而去...\"
\"换作我们赵国,结局恐怕也别无二致!\"
李牧厉声道:\"五万不行,便调五十万!\"
\"我就不信嬴天衡能以一敌百万!\"说他不如人,说他的将士不如人,这对李牧而言简直是奇耻大辱!
郭开却反唇相讥:\"敢问武安君,若调集如此大军,边境防务当如何?匈奴岂会坐失良机?\"
\"城外五十万秦军又岂会按兵不动?\"
\"到那时,赵国危矣!\"
\"退一万步说,即便匈奴与秦军皆不动,武安君真以为五十万大军就能诛杀秦太子?\"
\"即便侥幸得手,赵国又将付出何等代价?\"
\"无论怎么看,与秦国硬碰硬,吃亏的终归是我们赵国!\"
李牧面红耳赤:\"无论如何,我绝不答应借道于秦!\"
他心里雪亮:一旦让秦军借道,待燕国覆灭,下一个就轮到赵国了...
届时腹背受敌,赵国如何自保?故而无论如何,他绝不妥协。
\"放肆!\"
郭开突然厉喝:\"武安君!莫非在你心中,大王的安危就一文不值吗?\"
\"置君王于险境,执意与秦国为敌。
\"
\"你究竟意欲何为?\"
李牧勃然大怒,正欲反驳,却被身旁的廉颇死死拽住。
赵偃不悦地瞥了李牧一眼,淡淡道:\"寡人以为相国所言在理,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在场群臣心知肚明,赵偃这分明是要应允秦国借道之举了。
众人不敢再阻拦,生怕触怒,更畏惧郭开记恨报复。
既然都已首肯,何必多此一举?
\"相国明鉴,臣等赞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