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重生1983:开局战神归来 > 第18章 浦江暗流

第18章 浦江暗流(1/2)

目录

深水港工地的夯声还在耳畔回响,林烨已经站在了上海外滩。1984年初春的黄浦江面,驳船鸣着汽笛穿过晨雾,对岸陆家嘴还是一片低矮的厂房和农田。

\"林总,和平饭店的房间订好了。\"赵广财提着行李跟上,\"按您吩咐,要了朝北的房间,正好能看到证交所大楼工地。\"

林烨望着外白渡桥上来往的无轨电车,目光锐利。选择上海作为下一站,不仅因为这里是未来的金融中心,更因为父亲笔记中一句cryptic的记录:\"浦西七号库,见龙在田。\"

\"陈家在深圳失手,肯定会把重心转移到上海。\"林烨走进饭店旋转门,大理石地面映出他疲惫却坚定的身影,\"我们要抢在他们前面布局。\"

房间电话录音里已经有三个未接来电——两个来自深圳管委会催促交接工作,一个来自香港的陌生号码。林烨直接拨通秦参谋长专线:\"伯伯,我到上海了。\"

\"动作够快。\"电话那头传来键盘敲击声,\"给你个联系方式,上海证交所筹备组的王组长,他父亲是我的老战友。\"

第一场会面安排在南京东路的老半斋酒楼。王组长是个戴眼镜的知识分子,见面就推过来一沓材料:\"股票认购证试点方案,下个月开始征求意见。\"

林烨快速翻阅文件,心跳加速。他记得前世上海最早发行的\"飞乐音响\"股票,认购证黑市价翻了几百倍。但方案里严苛的条件让人望而却步:需要本市户口,限购数量,还要单位盖章。

\"王组长,特区经验表明,限制太多反而滋生黑市。\"林烨斟酌用词,\"如果允许异地认购,反而能规范市场。\"

\"难啊。\"王组长摇头,\"现在反对声音很大,说这是搞资本主义。\"

临别时,林烨\"无意间\"落下个信封,里面是深圳特区资金流动的分析报告。他知道,这份报告比任何说辞都管用。

接下来三天,林烨像上紧的发条。白天拜访各大百货公司调研供货情况,晚上在饭店房间绘制资金流向图。赵广财负责跑腿,用特区带来的\"大团结\"开路,很快摸清了上海的地下金融网络。

\"黑市主要在十六铺码头一带。\"赵广财压低声音,\"认购证还没发行,期货交易已经开始了。听说有温州帮在大量囤积粮票,准备兑换认购证。\"

林烨在地图上画了个圈。温州帮的出现印证了他的判断——民间资本早已嗅到机会。但更让他在意的是另一个消息:陈家的人上周就在国际饭店包了长租套房。

\"查清楚谁在牵头。\"

\"叫陈立群,陈立明的堂弟。听说带了个香港操盘手过来。\"

较量在无声中开始。林烨通过潮汕商会联系上温州帮头目,在城隍庙茶楼密谈两小时;陈立群则宴请银行系统官员,在外滩俱乐部举办酒会。

转折点发生在周六早晨。林烨在和平饭店餐厅遇到一位白发老人独自用餐,对方手边放着英文版《金融时报》。他注意到老人用红笔圈出的一则消息:美国利率波动对新兴市场的影响。

\"老先生也关注国际金融?\"林烨上前搭话。

老人抬头打量他:\"年轻人懂这个的不多。\"

交谈中林烨得知,老人是解放前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最后任经理,现在被返聘为顾问。更关键的是,老人透露了个重磅消息:中央正在研究放开个人股交易限制。

\"但有个前提,\"老人用筷子蘸水在桌上写了个\"稳\"字,\"不能乱。\"

林烨立即调整策略。他让赵广财停止接触黑市,转而联系上海财经大学的教授,赞助召开\"证券市场规范化\"研讨会。同时通过秦参谋长的关系,向上面递交了《关于建立全国统一证券市场的建议》。

陈立群很快察觉到变化。研讨会第二天,国际饭店打来匿名电话:\"林总,陈先生想请您吃个便饭。\"

饭局设在锦江饭店包间。陈立群与陈立明有七分相像,但气质更阴柔:\"家兄在深圳多蒙照顾。听说林总对证券市场很有见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