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初抵鹏城,热土与暗流(2/2)
他想了想,决定采用最笨但也最有效的方法——直接去供销社找人。他拦下一辆人力三轮车(当时出租车极少),说了地址。
三轮车夫是个精瘦的本地人,皮肤黝黑,蹬着车在坑洼的土路上颠簸前行,嘴里还用蹩脚的普通话热情地介绍着:“老板,第一次来深圳吧?这边发展快得很啦!到处都是机会!你要找供销社?那边现在忙得很,东西紧俏哦……”
林烨有一搭没一搭地应着,目光却始终留意着沿途的景象。到处是工地,但也能看到一些挂着“外贸”、“电子”、“服装”牌子的小公司或作坊,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一种原始的、野性的商业活力,在这里涌动。
越靠近老县城,环境相对安静一些,但依然能看到很多新建的楼房和忙碌的景象。宝安县供销社在一个相对老旧的院子里,是一栋三层的苏式楼房,门口挂着牌子,进进出出的人不少,显得很繁忙。
林烨付了车钱,走进供销社大院。他直接找到办公室,说明了来意。
“找赵主任?他今天去蛇口工业区那边协调物资了,估计要晚上才能回来。”一个工作人员告诉他。
蛇口工业区?林烨知道那里,是深圳特区最早开发的区域之一,由招商局负责,距离这里还有十几公里。
看来今天见不到赵卫国了。林烨没有气馁,他谢过工作人员,决定先在附近找个地方住下,安顿下来再说。
他在供销社附近转悠,找到一家看起来相对干净些的“招待所”。说是招待所,其实就是一栋民房改建的,条件简陋,但价格不菲。林烨用介绍信和边防证登记,开了一个单间。
房间很小,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墙壁斑驳,但还算干净。林烨放下行李,锁好门,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周围环境。他推开窗户,外面是一条小巷,相对安静。
他坐在床边,再次感受着胸口的玉佩。那股温热感和微弱的指向性依然存在,似乎指向东南方向,也就是蛇口、甚至更远的香港方向。
这玉佩,到底在指引什么?是赵卫国?还是别的什么东西?
林烨沉思着。既来之,则安之。见不到赵卫国,他也不能干等。他需要主动出击,先摸清这片土地的基本情况。
他拿出笔记本和笔,开始规划接下来几天的行动:
1.实地考察:重点去罗湖、上步、蛇口这几个开发热点区域看看,了解土地情况、基建进度和商业氛围。
2.市场调研:去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沙头角中英街”(虽然需要特殊证件)、东门老街等地,看看商品流通和价格情况。
3.寻找机会:留意政策信息,看看有没有适合小资本介入的空白点,比如小型建材、五金配件、或是一些紧俏的日用消费品贸易。
他深知,时间就是金钱。在别人还在观望的时候,他必须抢先一步,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机遇。
夜幕渐渐降临,窗外工地的灯光和远处新建楼房的零星灯火亮起,勾勒出这座新生城市粗糙而充满希望的轮廓。远处,似乎还隐约传来海浪的声音。
林烨站在窗前,望着这片陌生而沸腾的土地,胸中豪情与警惕交织。
这里,将是他真正起飞的地方。而隐藏在玉佩背后的秘密,似乎也与这片热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鹏城之夜,注定无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