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积压的信访件(2/2)
“您说。”李大海赶紧拿出笔记本。
“第一,成立青云县信访积案化解攻坚领导小组,我任组长,刘国栋同志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
“第二,对近三年来所有未彻底解决的信访积案,进行全面梳理建档,一案一策,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化解时限。”
“第三,建立县长信访接待日制度。从下个月起,每月15号,我亲自在信访办接待群众,面对面听取诉求(除非有极其重要的上级活动冲突)。”
“第四,将信访工作纳入各部门、各乡镇的年度绩效考核,对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导致矛盾激化的,严肃追责问责!”
我一口气说了四条,条条都指向过去信访工作的沉疴痼疾。
李大海飞快地记录着,脸上露出惊讶和钦佩的神色。
“林县长,这……力度是不是太大了点?尤其是县长接待日,万一……万一到时候人太多,场面控制不住……”他有些担忧。
“怕群众?那我们还当什么干部?”我打断他,“群众来找我们,是信任我们!如果我们连面对他们的勇气都没有,还谈什么为人民服务?场面控制不住,那是因为我们平时工作没做到位!就这么发通知!”
“是!我马上办!”李大海不再犹豫。
他离开后,我重新坐下来,看着那堆积如山的信访件。它们不再仅仅是麻烦和负担,在我眼中,它们变成了我了解青云县真实县情的“富矿”,变成了检验新班子执政能力的“试金石”,更变成了我凝聚人心、重塑政府形象的“突破口”。
解决教师工资是救急,化解信访积案则是治本的重要一环。这两件事,一件关乎未来(教育),一件关乎当下(稳定),都必须抓好。
我拿起笔,在那份关于河堤问题的两年前的信访件上,郑重地批下一行字:
“群众安危,刻不容缓。请水利局限期三日内提出应急加固方案并组织实施,所需资金由县财政先行垫付。我一周后亲自去李家村查看。林致远。”
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的声响。我知道,批下这一行字,意味着我要直面历史遗留问题的复杂泥潭,要触动可能存在的利益藩篱,要承担起本不属于我的前任们的责任。
但,这就是我的选择。
青云县这台生锈沉重、几乎停摆的机器,需要有人用力去推动,哪怕最初只能撬动一丝缝隙。而这些积压的信访件,就是我选择的第一个发力点。
夜更深了,办公室的灯光,依旧亮着。窗外的青云县,在夜色中沉默着,仿佛在等待一个能够穿透积弊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