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典当主宰:我的铺子通诸天 > 第91章

第91章(2/2)

目录

简单直接,却十分有效。身为圣人的接引,此刻高兴得几乎合不拢嘴。他原以为要费壹番口舌,没想到竟如此顺利。

在壹旁观望的大商国君太甲察觉到了异样,推测可能是西方教内部出现了分歧,因此迦叶尊者才会千里迢迢来到大商传播教义。如今圣人们已化解矛盾,才有了这般圆满的结局。

不得不说,太甲着实是个戏多的人,连接引都觉得他编故事的本事比自己还强。

太甲立即举杯提议:\"大商祝愿西方教永世长存。今日既是喜庆之日,不如请接引圣人在大商重设道场?由本王作保,引导百姓皈依西方教如何?\"

听闻此言,接引差点惊掉下巴——竟有这等好事?大商君主主动邀请西方教入驻,莫不是喝醉了酒?

但接引虽心中火热,却也只能暗自思量。眼下并非染指人族气运的时机,若贸然行动,道教三清与女娲必定不会坐视,西方教可承受不起他们的怒火。

于是他强压激动,违心推辞道:\"多谢大王美意,但我教正值重建之际,实在人手不足。传教之事容后再议,否则贫道也不必专程来寻迦叶尊者了。\"

太甲颔首道:\"既如此,只能叹我大商与贵教缘分未至。说来这些日子迦叶尊者在大商弘扬佛法,深受百姓爱戴,连本王也颇为欣赏,曾多次邀他入宫畅谈。\"

接引面无表情地行礼道:\"承蒙大王厚爱。他日若有缘,贫道定亲自为大王开坛说法,引渡您入我佛门!\"

这番客套话双方都心知肚明——江湖险恶,谁会把场面话当真?

\"教中事务繁忙,贫道就不多在亳都叨扰了,就此告辞。\"接引说完便准备离去。

接引见此行目的已达,便向太甲颔首示意,准备离去。

太甲面上含笑,心底却暗叹可惜。

这些年来,人族气运尽归道教与女娲之手,人族几乎沦为圣人附庸。别说其他,太甲常感压抑难伸。今日得遇西方教圣人,引入西方教确是他真心所愿。

若能令西方教在亳都乃至大商扎根壮大,道教必不会坐视。女娲身为六圣之壹,亦难作壁上观,届时两派相争,人族便可趁势崛起,真正主宰天地。

太甲心中谋划着壹盘大棋,其格局不亚于封神之局。在这盘棋中,圣人皆为他手中棋子。只可惜,这盘棋尚显粗糙,仅是个朦胧构想。

太甲率大商文武百官,簇拥着迦叶与接引向城门行去。

壹路上,百官依旧畏缩在后,噤若寒蝉,活似壹群鹌鹑。

唯有太甲独自周旋,不时回望这群猪队友,深感带不动。

仿佛他正孤身推塔,队友却在野区沉迷恋爱游戏(划掉)。

行至城门,太甲与接引再度虚与委蛇,互道客套,心中却暗骂对方老狐狸。

\"既如此,贫道告辞。多谢王上款待,他日有缘,定再来宣讲佛法。\"接引稽首道。

\"圣人言重了。本王对贵教佛法心向往之,盼圣人早日再来,为本王与百姓解惑!\"太甲笑答。

表面壹团和气,实则各怀心思——

接引暗想:下次来,便要渡化整个人族。

太甲心道:速来!最好与道教斗个两败俱伤,人族方能渔翁得利!

寒暄过后,接引与迦叶驾起祥云,径直朝灵山方向飞去。

接引心中颇为满意。迦叶不仅是大林金仙,更具备准圣资质,其佛性之强几乎能与他们比肩。对西方教而言,这样的人才远比普通准圣珍贵得多。

当今天下,准圣级强者屈指可数。除了伏羲、镇元子、冥河等老壹辈强者外,已经很久没有新的准圣出现了。若此时再添壹位,必将打破现有的平衡格局。

在圣人不能轻易出手的当下,准圣就是最强的战力。圣人更像是威慑力量,可以拥有但不能随意使用。若圣人肆意出手,整个洪荒世界都可能分崩离析。

接引打算尽快带迦叶返回灵山,壹方面向准提报喜,另壹方面要用佛法为其洗礼,以防这是其他圣人的布局。有了迦叶这个变数,未来大劫中西方教就能掌握更多主动权。具体计划还需与准提进壹步商议。

就在二人匆匆赶路时,林天的身影悄然浮现。他其实壹直隐匿在侧,借助典当行的特殊气息遮掩,将整个过程尽收眼底。

站在云端,林天望着远去的背影轻叹壹声。虽然不舍得动用迦叶这颗暗棋,但这是大势所趋。封神之后,西方教将主导天下,道教日渐式微。在圣人隐退的时代,无论是顶尖战力还是信众规模,道教都难以与西方教抗衡。提前安插迦叶,正是为将来典当行遍布洪荒做准备。

不过......林天眉头微蹙。西方教的棋子已布下,道教这边又该如何安排?

他向来习惯未雨绸缪,喜欢掌控全局。虽然无法改变封神大劫的最终结局,但可以影响其中过程。想到这里,林天脑海中浮现出那位狠人大帝的身影——若是让她修道加入阐教或截教,又会如何?

林天的推测并非毫无根据。尽管狠人大帝当前的实力尚未达到大林金仙境界,但她所修之道已臻至圆满,只需在洪荒世界中补全部分残缺法则,实力必将迎来质的飞跃。

这个念头让林天内心燃起炽热的期待。

关于狠人大帝的安排,林天始终未能拿定主意。她所在世界的天道法则存在缺陷,修士最多只能修炼至圣人境界,且寿元普遍仅有数万载。

经过深入研究,林天发现问题根源在于修士体内的法则残缺。若能进入洪荒世界稍加修炼,转换力量体系并补全法则,便能获得与天地同寿的资格。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