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废品站的 “传承2”(1/1)
“共生痕迹墙”建成后,废品站(共生记忆馆)成为了各地共生者学习共生历史的“圣地”,每天都有游客来这里参观,听苏晓讲共生起源的故事,看墙上的旧物和画作。苏晓觉得,是时候举办一场“废品站传承仪式”,让年轻一代接过共生的接力棒,让“普通人的序列”的信念永远传承下去。
传承仪式定在向日葵盛开的盛夏,那天,西部传承站的向日葵田一片金黄,花盘朝着太阳,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废品站的院子里,挤满了各地的共生者代表:有雪山站的老人,有沙漠站的牧民,有草原站的年轻人,有海岛站的渔民,还有共生希望学校的孩子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庄重和期待。
仪式的第一个环节,是“痕迹讲述”。苏晓站在共生痕迹墙前,手里拿着序列一的笔记本,给大家讲述共生的起源:“五十年前,序列一阿耕,一个普通的农民,和婉清一起,在这个废品站,种下了第一株向日葵,刻下了第一个共生纹,写下了第一本共生笔记。他们没有强大的能量,却用耐心和温柔,让共生的种子在这里发芽。”
她指着墙上的旧布裙:“这是婉清的布裙,裙摆上的补丁,是她帮张奶奶缝衣服时不小心划破的,她自己缝补好,继续穿了很多年。她说,衣服破了可以补,心意破了就再也补不回来了。”
她又指着老磨盘碎片:“这是废品站的老磨盘,当年序列一和农民们一起,用它磨过向日葵籽,磨过桂花粉。磨盘上的共生纹,虽然磨损了,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温度——那是普通人一起劳作的温度,是共生最珍贵的温度。”
讲述结束后,仪式的第二个环节,是“技能传承”。这是李大叔提议的,他说:“共生的传承,不仅是故事,是技能,是普通人用双手创造价值的能力。”
李大叔站在自己的修鞋摊前,手里拿着一把修鞋锤,面前站着三个年轻的学徒——一个是共生希望学校的学生,一个是雪山站的年轻人,一个是沙漠站的牧民。“修鞋不是简单的缝缝补补,”李大叔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要先看鞋子的材质,再选合适的线,针脚要均匀,力度要适中,这样修出来的鞋子才耐穿,才舒服。就像共生,要了解每个人的需求,才能提供合适的帮助。”
三个学徒认真地学习着,李大叔手把手地教他们,从穿针引线,到敲锤固定,每一个步骤都耐心讲解。一个小时后,学徒们都能独立修好一双简单的鞋子,虽然针脚有些歪,却充满了认真的心意。
张奶奶则在厨房前,教几个年轻的妇女做桂花糕:“做糕要用心,面粉要筛细,桂花要新鲜,火候要掌握好,不能太急,也不能太慢。就像共生,要慢慢来,才能做出温暖的味道。”
妇女们跟着张奶奶,揉面、加糖、放桂花、蒸糕,每一个步骤都学得很认真。当第一锅桂花糕蒸好时,香气弥漫了整个废品站,大家都围过来,尝了一口,甜香的味道在嘴里散开,温暖又踏实。
林默则在共生痕迹墙前,教孩子们用声音能量传递心意:“声音能量不是用来大喊大叫,是用来传递温暖,比如给远方的家人唱首歌,给受伤的朋友说句鼓励的话。就像共生,能量是用来连接心意的。”
孩子们跟着林默,用声音能量轻声唱着《共生谣》,声音虽然稚嫩,却充满了真诚,歌声在废品站的院子里回荡,温暖了每个人的心。
仪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传承誓言”。所有年轻的共生者,站在向日葵田前,手里握着一株小小的向日葵幼苗,由苏晓带领,庄严宣誓:“我愿意接过共生的接力棒,传承普通人的序列,用双手创造价值,用心意传递温暖,用能量守护家园,让共生的种子,开遍每个角落,让共生的信念,永远传承下去!”
宣誓结束后,年轻的共生者们,在废品站的院子里,种下了新的向日葵幼苗——这些幼苗是用十二种本源能量培育的,比普通幼苗更有生命力,象征着共生的传承,永远充满希望。
苏衍通过影像,看着仪式的全过程,他的身边,贺坤和牧民们也种下了新的向日葵幼苗。“晓晓,你们做得很好,”苏衍的声音带着欣慰,“废品站的传承,不是结束,是开始,是‘普通人的序列’走向未来的开始。”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废品站的院子里,洒在新种下的向日葵幼苗上,洒在年轻共生者的脸上。苏晓站在院子里,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李大叔在教学徒修新的工具,张奶奶在给孩子们分桂花糕,林默在给年轻共生者讲解声音能量的用法,顾宸在检查痕迹墙的旧物,心里满是踏实。
她知道,废品站的传承,不是靠某一个人,是靠每一个普通共生者的双手,是靠每一份温暖的心意,是靠永远不会消失的“普通人的序列”的信念。只要这份传承还在,共生就会永远存在,普通人和觉醒者就会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就会永远在阳光下,种出金色的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