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天稷星垂芒(2/2)
接下来的日子,百姓们分片垦种,把仅存的水省下来浇豆子。张老栓发明了个法子,用葫芦瓢在坑边刨出浅沟,把水顺着沟引到豆种旁,这样水渗得慢,还能润着周围的土。他教给邻居时,总说:“这是学天稷星,星芒垂得慢,水也得给得慢。”
第九日清晨,尹喜刚登上观星台,就见李信举着片绿芽往台上跑,芽尖还沾着露水。“先生!出芽了!”李信的声音发颤,将那片豆瓣大小的绿芽捧到他面前,“您看这根,已经扎下去半寸了!”
尹喜把芽凑到鼻尖闻了闻,有股清苦的土腥味。他望向天稷第五星,果然见那缕青光又亮了些,芒脚也长了半分。“按《甘石星经》的说法,芽出则星扬,再等三十日,就能收豆了。”
可旱情还在加剧。井里的水每日都要浅下去半尺,百姓们舀水时得趴在井边,用长杆吊着桶才能勉强打到水。有户人家偷偷把浇豆子的水省下来给孩子喝,结果豆苗枯了半垄,男人急得要上吊,还是张老栓分了他半瓢水,才把剩下的苗救过来。
“豆子活了,人才能活。”张老栓蹲在那户人家的地里,用手指给枯苗培土,“天稷星看着呢,你对它尽心,它就对咱尽心。”
第三十日傍晚,天边突然滚过阵雷声。百姓们都跑到院子里仰着头,可云团过了半个时辰,只掉了几滴像眼泪似的雨,打在地上连个湿痕都留不下。尹喜却在观星台上笑了——天稷第五星的光芒此刻亮得像颗青玉,星芒舒展如豆荚,《甘石星经》里“星芒如荚,收成就至”的话果然应验。
三日后,救荒豆的藤蔓上挂满了小指大的豆荚,豆荚虽小,却鼓鼓的,透着饱满的青气。百姓们挎着篮子下地摘豆时,有人忍不住把豆荚往嘴里塞,生豆子的腥甜味在舌尖散开,竟吃出了眼泪。
张老栓摘得最欢,篮子满了就倒在布上,布铺在干裂的地上,像块绿色的补丁。“俺数了,这半亩地能收两斗豆!”他捧着把豆荚往尹喜面前送,豆荚上的绒毛沾了他满手,“够俺家三口吃到秋收,到时候再种冬麦,日子能过!”
尹喜站在田埂上,望着北坡连片的绿,风一吹,豆叶哗哗响,像无数只小手在鼓掌。夜幕降临时,他举着望筒看天稷五星,第五星的光芒已与其他四星拉开了距离,像串珠子里最亮的那颗。
李信在《紫气星象录》上写下:
“天稷五星光弱如萎,依《夏小正》‘旱则星芒减’及《甘石星经》‘天稷主岁收’之说,观第五星尚有生气,令百姓改种耐旱菽类。
处暑下种,四十日收,得豆三百石。虽不足常年之半,然无一家绝收。
星象所示,非定数,乃变数。天稷星弱,是示旧种难存;第五星有青气,是示新种可活。人若执于旧法,必遭其困;顺星而变,虽歉收亦能存。
尝见老农摘豆时泣,问之,曰:‘原以为天要绝人,谁知星里藏着活路。’实则,星不藏活路,是人在绝境里,肯抬头看星,肯低头改辙。天稷垂芒,非垂怜悯,是垂指引,如农人之杖,虽不能代耕,却能指方向。”
写完时,窗外传来百姓们炒豆子的香,焦脆的味混着晚风飘进观星台,与天稷星的微光缠在一起,像给这旱季的夜空,系上了条温暖的绳。尹喜知道,明年开春还得防着旱,可只要天稷星还在,只要人肯跟着星象的指引走,日子就总能往下过——就像那救荒豆,在最干的土里,也能扎下根,结出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