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稚嫩润色之我杀了,我杀人了。延寿女惊恐苍白神情。(2/2)
“太后,现有兵器只剩下三十余柄长剑、二十面盾牌,还有十几把弯刀,根本不够分。”萧策拿着清点后的清单,脸色凝重地说道,“新招募的将士中,有二十多人手里只有木棍,这样操练,根本起不到效果,真要是遇上敌人,也只能白白送命。”
观音女站在一旁,也是满面愁容:“娘,我们带来的物资本就不多,之前为了救治伤员,药材和粮食都消耗了不少,如今再要筹措兵器,实在是难上加难。”
萧绰望着那些拿着木棍操练的将士,他们个个神情激昂,眼神中满是报国的热忱,可手中的武器却如此简陋。她心中一阵酸涩,沉声道:“幽州城附近有没有铁匠铺?或者废弃的军营?或许能找到些遗留的兵器,或是打造兵器的原料。”
“回太后,城南三十里有个铁匠村,据说村里的人世代以打铁为生。只是耶律璟篡位后,横征暴敛,不少铁匠都逃了,剩下的也不敢私造兵器,只能打些农具。”一名老兵上前答道,他是先皇的旧部,对幽州附近的情况颇为熟悉。
“好!”萧绰眼中闪过一丝亮光,“观音女,你立刻带着十名精锐,去铁匠村一趟。告诉村里的铁匠,就说我辽室讨逆,匡扶正统,只要他们愿意为我们打造兵器,粮饷翻倍,日后平定叛乱,必有重赏。若是他们有难处,我们也可以提供原料,只求他们能尽快赶制出一批兵器。”
“是!”观音女连忙应道,转身就要出发。
“等等。”萧绰叫住她,从怀中取出那枚玉印,“带着这个去,这是辽室信物,让他们相信我们的诚意。另外,路上小心,耶律璟的眼线可能还在附近游荡,尽量避开生人。”
观音女接过玉印,郑重地点点头:“娘放心,我一定办好。”
看着观音女带着人离去,萧策忧心忡忡地说道:“太后,就算铁匠村愿意帮忙,打造兵器也需要时间,而且原料也未必充足。我们能不能再想想别的办法?”
萧绰沉吟片刻,目光落在营地中那些辽室旧部的家眷身上。她们大多带着一些首饰、铁器等值钱的东西,或许能派上用场。“萧策,你去跟将士们说,若是家中有闲置的铁器,比如铁锅、铁铲、农具等,都可以捐献出来,作为打造兵器的原料。凡是捐献者,日后论功行赏时,加倍算在功劳簿上。”
“这……”萧策有些犹豫,“太后,那些铁器都是将士们的家当,他们未必愿意捐献。”
“我相信他们。”萧绰语气坚定,“他们都是辽室的忠良之后,如今国难当头,他们比谁都希望能早日平定叛乱,收复故土。只要我们说明缘由,他们定然会愿意出力。”
萧策点点头,转身去传达命令。
萧绰走到操练的队伍旁,看着那些拿着木棍依旧一丝不苟操练的将士,高声道:“诸位将士,我知道你们手中没有趁手的兵器,心中定然有怨言。但请你们相信,我萧绰在此立誓,定会尽快为大家筹措到足够的兵器甲胄。如今耶律璟窃国,百姓流离失所,我们身为辽室子民,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当为国捐躯,为民请命!就算手中只有木棍,也要有敢与敌人拼杀的勇气!”
将士们闻言,纷纷停下操练,齐声高呼:“愿随太后讨逆!誓死不渝!”声音洪亮,震彻云霄。
萧绰心中一暖,继续说道:“凡是捐献铁器者,功劳加倍;凡是参与打造兵器者,待遇从优。只要我们同心同德,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待兵器齐备,我们便杀回上京,斩了耶律璟,还辽室一个清明,还百姓一个安宁!”
“杀回上京!斩了耶律璟!”将士们的情绪被点燃,眼中满是熊熊烈火。
很快,就有将士主动拿出家中的铁器,有的是铁锅,有的是铁犁,还有的是祖传的铁器。妇人们也纷纷拿出自己的银饰、铜簪,虽然这些东西不能直接打造兵器,却可以用来换取原料。营地中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之前因兵器短缺而产生的低落情绪,渐渐被众志成城的决心所取代。
萧绰看着这一切,心中稍稍安定了些。她知道,兵器短缺只是暂时的困难,只要人心不散,就一定能克服。可她还是忍不住想起了远在十三山的延寿,那孩子带着百人精锐闯险地,如今是否已经安全?第一次直面战场,她能否承受得住?
指尖再次触到腰间空荡荡的位置,那里本该挂着鎏金虎纹腰牌。萧绰轻轻叹了口气,眼中满是牵挂:“延寿,我的女儿,你一定要平安抵达洛阳。娘和姐姐在这里等着你,等你带着救兵回来,我们一家人,一起讨逆复仇。”
而此刻的十三山密林中,延寿终于止住了眼泪。她用萧凛递来的布条,小心翼翼地擦拭着脸上的血污和眼泪,眼神依旧带着未散的惊恐,却多了一丝坚定。她知道,第一次杀人只是开始,在这乱世之中,想要活下去,想要保护自己在乎的人,就必须变得强大。
“萧凛哥哥,我们什么时候出发?”她抬起头,声音还有些沙哑,却不再像之前那般无助。
萧凛看着她眼中的变化,心中微动,答道:“等将士们休整片刻,补充些干粮和水,我们就继续赶路。穿过这片密林,再走两日,就能出十三山了。”
延寿点点头,从行囊中取出干粮,小口小口地吃着。可那浓重的血腥味始终在鼻尖萦绕,让她难以下咽。她强迫自己咽下去,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尽快赶到洛阳,搬来救兵,让母亲和姐姐不再受颠沛流离之苦,让那些残害辽室的人血债血偿。
阳光渐渐穿透晨雾,洒在密林中,照亮了地上的血迹,也照亮了延寿稚嫩却坚定的脸庞。她知道,这条路注定充满荆棘与血腥,但她别无选择,只能一往无前。
而幽州城南的营地中,观音女已经抵达了铁匠村。村民们起初心存疑虑,可当看到萧绰的玉印,听到讨逆复国的决心,又得知粮饷翻倍的承诺后,纷纷表示愿意相助。村里的老铁匠拍着胸脯道:“太后是辽室正统,我们世代受辽室恩惠,如今国难当头,岂能袖手旁观?就算没有粮饷,我们也愿意为太后打造兵器!”
观音女心中大喜,立刻安排人手将村民家中的铁器原料集中起来,又派人回营地运送粮食和更多的原料。铁匠铺的炉火重新燃起,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与营地中将士们的操练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匡扶正义、共赴国难的壮歌。
两条战线,一南一北,母女三人各自坚守,各自奋战。血与火的考验,正在磨砺着她们的意志,也正在凝聚着复仇的力量。辽土之上,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