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西夏皇帝与一品堂首领(2/2)
西夏本就与吐蕃相邻,党项人实际上跟吐蕃也算是近亲,自然难免受些影响。而且西夏也颇为信佛,并且这边的佛教也很受藏传佛教影响。
陆天涯正自四下打量间,已是瞧到远处一行人大步行来,前有身着铁甲,手执长戟的高大侍卫护驾开路,兵甲锵锵,两旁则有许多内侍、宫女等相随。正中间一人身着白色龙袍,龙行虎步,脸上颇有英悍之气,倒似是个草莽中的英雄人物,瞧上去约摸三十左右年纪。
陆天涯瞧了一眼,便知道这人应该就是西夏皇帝李乾顺了。西夏尚白,所以皇帝的龙袍并非是明黄,而是纯白。因为尚白,还自称为“大白高国”,也称“大夏”,又或“白高大夏国”。
西夏这个称呼,则是宋、辽、吐蕃等其他国家,因其地处西北,所叫的俗称,并不是西夏的官方国名。
就像三国时期,魏、蜀、吴征霸,东吴自然也只是称吴,可不会也把自己叫东吴。而蜀汉所打的国号,那更是“汉”字,要继承老刘家血脉,三兴大汉,可不会把自己也称作蜀。
西夏尚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依据了自秦以来的“五德终始说”,认为西夏是属金德。五行之中,金的代表色为白,故而西夏才尚白。
李元昊立国之时,为了证明自己建国称帝的合法性,虽然认了北魏的鲜卑拓跋为先祖,宣称党项拓跋是出自于鲜卑拓跋。甚至下秃发令,恢复胡人异俗。
但后继者中却又依据鲜卑拓跋曾经依托轩辕黄帝为先祖的缘由,认为黄帝的孙子中名叫“悃”的,是党项人远祖,以此来宣称西夏也是华夏正统,炎黄子孙。
这是想要与宋、辽争霸天下,乃至入主中原寻求合法性。甚至夏属金德,也是承接唐的土德。土生金,所以夏为金德。
但这么做,宣传华夏正统,实际上却也是在恢复汉化。更别说北魏就曾全面汉化,把拓跋都改姓元了。既然他们党项拓跋是继承了鲜卑拓跋,那这个路子也得走一走。
所以西夏皇帝中,除了李元昊自称嵬名氏外,后继的西夏皇帝还是更认同唐太宗赐的“李”姓,对外也大多自称汉名。
李乾顺身后,稍落后半个身位,紧跟着一名看上去约三十一、二的高大武官,身穿大红锦袍,长了一只鹰钩鼻,留着两撇八字须,瞧上去颇有威势。
陆天涯猜这人应该就是一品堂明面上的首领,西夏征东将军赫连铁树了。
李乾顺的身量并不太高,倒是还不如身后的赫连铁树高大。但他身为皇帝,自然还是极有气势,也早已蓄了须,留着短髯,戴着顶八宝皇冠,耳朵上戴着两只大耳环。
赫连铁树也同样是束发垂环,戴着顶帽子。不过不摘帽子,倒也看不出这位西夏贵族包括李乾顺,是否都留着开国皇帝李元昊下令恢复的髡发,头顶光秃。
李乾顺这副形象,实在让陆天涯难以跟李清露联系起来。虽然这位皇帝也不丑,细看似乎也能略微看出些清秀之气,但要说李清露跟他有相象之处,陆天涯实在是找不出半点。
看来李秋水的基因是传承女性居多,后代中女的都长的像他,男的则没继承多少,这李乾顺应该是长的更像他爹,也即西夏上一代皇帝李秉常。
见到皇帝一行人过来,冯嬷嬷便立即带着陆天涯避在一边,垂首行礼,还小声叮嘱陆天涯不要直视打量皇帝,以免失礼触怒皇帝。
陆天涯自然也清楚轻重,便只低头瞧着自己脚尖,也不想招惹麻烦。尽管有李秋水在背后撑腰,他并不怕真的得罪这个西夏皇帝李乾顺,但自然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没必要去给李秋水惹事。
好在西夏似乎不太兴跪礼,反正他扫了下身旁,见刘总管与冯嬷嬷都没跪,便也只是低头弯腰站着。这挺好,反正他也不喜欢跪。
实际上在清以前,臣属拜见皇帝,除非是正式朝会,否则的话,也不用事事跪拜,每回都大礼参见。
此时自居中原正朔的宋朝都没频繁的跪礼,更别说西夏、辽国这些民风粗犷的了。游牧部族,本来就不兴太多的繁文缛节。
也就满清入主中原后,为奴役汉人,才特意强调这种奴性。大朝小会,几乎事事跪拜。不但奴化官员,也奴化百姓。
陆天涯虽然低着头、弯着腰,但毕竟身量太高,尤其是对比旁边的刘总管与冯嬷嬷,哪怕低头弯腰也是高出一大截。
再加上他肩上又背着那个来自现代工业制品的明晃晃铝合金医药箱,也是十分显眼,自是难免会受到注目。
李乾顺一行人大步过来后,不少人都已注意到他。
李乾顺也不例外,瞧着陆天涯虽是作寻常内侍打扮,但却十分陌生,全无印象,并不记得瑶华宫中有身量这么高的内侍,立即停步问道:“你是何人,朕怎么从没在瑶华宫见过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