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周玄的审视与展望(1/2)
御书房内,烛火将周玄的身影拉得悠长。案头那份沉甸甸的五年计划中期报告,仿佛一块棱镜,折射出帝国过去三年波澜壮阔的图景,也映照出前路潜藏的暗礁与风暴。
他心中的喜与忧,并非简单的对立,而是如同光与影,相互交织,构成了此刻复杂的心境。
喜,是实实在在的。边疆的烽火台久无狼烟,商旅的驼铃响彻昔日的险隘,这是武力强盛带来的“止戈”之效。
市面上,来自天南地北的物产更加丰富,价格甚至因运输成本的降低而有所下降;寻常百姓家,灵能灯取代了摇曳的油灯,妇人用上了省力的灵能纺机,这是民生改善最直观的体现。
国库岁入连年增长,让他有底气去规划更宏大的工程。而灵工学院里传来的热烈辩论声,各工坊中技术工匠专注的神情,则让他看到了帝国最宝贵的财富——人的潜力被激发,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正在形成。
然而,忧思亦如影随形。能源瓶颈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北疆能源计划虽已启动,但远水难解近渴,且技术风险未知。
更令他警惕的是,工部一份密报提到,京城外的几条河流,靠近工业区的水段,已发现鱼类稀少、水质异样的现象,怀疑与某些工坊排放的未经处理的“灵渣”有关。而一些居住在大型灵能炉附近的居民,也开始抱怨夜间有低沉的、扰人清梦的“灵噪”。发展带来的环境代价,已初现端倪。
朝堂之上,新旧观念的冲突虽未表面化,但暗流涌动。
一些凭借新技术崛起的“灵工新贵”,开始不满于现有的政治地位,渴望更多话语权;而传统势力则在努力适应新的游戏规则,试图保住影响力。
社会阶层在快速流动中产生的摩擦,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来平衡和疏导。
外部世界也绝非波澜不惊。周边几个大国和修行圣地的使者,近期的来访明显频繁,言辞间试探多于恭维。
从墨家机关城传来的零星情报显示,一些势力已不再满足于惊叹,而是秘密加大了自身相关研究的投入,甚至可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联合,意图对大周形成技术壁垒或进行遏制。
最让周玄陷入深思的,是一些看似遥远却至关重要的“软”问题。灵话网络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信息传递的便捷也意味着谣言和负面情绪可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散。
未来若“灵网”真能实现信息交互,那么信息的管控、个人隐私的边界、乃至舆论的引导,都将成为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灵械化”的终极形态是什么?那些拥有一定自主判断能力的灵能机械,其行为边界和责任归属又该如何界定?这些技术伦理问题,看似虚无,却可能在未来引发巨大的社会危机。
“治大国如烹小鲜啊……”周玄轻叹一声,目光重新落回空白的画卷上。他提起笔,蘸饱了墨,却未急于落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