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帝意难违2(1/2)
太后接过密信,仔细看着,手渐渐颤抖起来。
密信上的字迹,是太子的没错,那些“废黜皇上”“自立为帝”的字眼,像一把把尖刀,刺得她心口发疼。
她想起太子小时候,在她怀里撒娇,说“祖母,我以后要当一个好皇帝,让您和父皇都过上好日子”,可如今,那个天真的孩子,却变成了谋逆的罪人。
“这孩子……怎么就这么糊涂啊!”太后放下密信,眼泪也忍不住滚落下来。
“皇上,哀家知道太子有错,可他毕竟是你的儿子,是哀家的孙子。
废黜储位也就罢了,把他关在皇陵,是不是太狠了些?能不能把他接出来,软禁在别处,让他好好反省?”
皇后连忙跟着跪下:“皇上!求您开恩!太子知道错了,您就饶他这一次吧!他还年轻,还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啊!”
皇上看着跪在地上的皇后,又看了看一旁抹眼泪的太后,心里也泛起一阵酸楚。
他何尝不心疼太子?那是他看着长大的儿子,是他曾经寄予厚望的储君。
可谋逆不是小事,若不严惩,如何服众?如何对得起那些因柳氏谋逆而受牵连的百姓?
“母后,皇后,你们起来吧。”皇上的声音带着几分沉重。
“朕知道你们心疼太子,可朕也是不得已。
太子谋逆,证据确凿,若不废黜他的储位,不将他关押起来,朝堂上的大臣会怎么看?天下的百姓会怎么看?柳氏余党还在暗中活动,若朕对太子手下留情,他们定会借机生事,到时候,受苦的还是大胤朝的百姓。”
他顿了顿,继续道:“朕已经手下留情了。
按律,谋逆当诛九族,朕只废了他的储位,将他关押在皇陵,没有取他的性命,已是念及父子之情,皇陵虽偏,却也安稳,能让他好好反省自己的过错。”
皇后还想再求,却被皇上抬手制止:“皇后,你不用说了。
朕的决定已经下了,旨意也已昭告天下,不可能再更改。
你若真为太子好,就别再为他求情,让他在皇陵里好好反省,或许日后,朕还能考虑让他出来,做个普通的宗室子弟。”
太后看着皇上坚定的眼神,知道再说下去也无用。
她叹了口气,拉着皇后的手,轻声道:“皇后,起来吧。
皇上也是为了大局着想,太子是咎由自取,咱们再多说,也改变不了什么。”
皇后失魂落魄地被太后扶起,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不断滚落。
皇上说的是对的,可她还是心疼她的儿子,那个曾经被她寄予厚望的太子,如今却成了阶下囚,要在冰冷的皇陵里度过余生。
皇上看着皇后悲痛的模样,心里也不好受,语气渐渐缓和下来:“皇后,你也别太伤心。
太子虽然犯了错,但你还是坤宁宫的主人,还是朕的皇后,好好保重身子,别让朕担心。”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太后:“母后,朕立景淮初为新太子,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景淮初沉稳、聪慧,有担当,又能得民心、军心,楚家与程明远等忠臣都愿意辅佐他。
昨日旨意下达后,京城里的百姓都在欢呼,说是顺应民意,朕相信,景淮初定能成为一个好太子,日后也能成为一个好皇帝,守护好大胤朝的江山。”
太后点头,眼底的悲伤渐渐散去,多了几分欣慰:“皇上说得对。
景淮初这孩子,哀家也看在眼里,确实是个可塑之才,立他为太子,是大胤朝的福气,也是百姓的福气。”
皇后沉默着,没有说话。
景淮初确实比太子优秀,也确实能担起储君的重任,可她心里,还是放不下自己的儿子。
她走到御案前,看着皇上,声音带着几分沙哑:“皇上,求您……求您多派人去皇陵看看太子,给他送些厚衣裳,别让他冻着饿着。”
皇上看着皇后眼中的祈求,点了点头:“朕会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