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流民(修改)(1/2)
常世安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厅堂内的空气,因为他提出的难题,而变得沉重起来。
刚刚还因为发现金山而狂喜的三人,此刻都冷静了下来。
是啊。
找到了矿脉,就像是画了一张大饼。
可没有锅,没有面,这张饼,永远都只是画在纸上,充不了饥。
李二牛急得抓耳挠腮,那张憨厚的脸都快皱成了苦瓜。
“头儿,那……那可咋整?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啥也干不了吧?”
赵良生也是一脸愁容,他刚刚才从那堆积如山的财富中回过神来,转眼就被这更现实的问题给难住了。
看着他们三个人的表情,李万年却笑了。
他没有卖关子,平静地给出了那个早已在心中盘算好的答案。
“招揽流民。”
简简单单四个字,让常世安三人都是一愣。
李万年站起身,走到门口,看着外面萧瑟的街道。
“天气越来越冷,北边的日子不好过。可以预见,接下来,从北境通往南方的各条官道上,必然会挤满活不下去的流民。”
他转过身,目光在三人脸上扫过。
“这些人,无家可归,食不果腹。对他们来说,一口饱饭,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屋顶,就是天大的恩赐。”
“只要我们给他们一口饭吃,他们就是最廉价,也是最肯卖命的劳力!”
“我们要人,他们要活命。这,是一拍即合的买卖。”
李万年的一番话,像是在阴云密布的天空,撕开了一道口子。
李二牛的眼睛瞬间就亮了,他一拍大腿。
“对啊!俺怎么没想到!还是头儿你脑子转得快!”
赵良生也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紧接着,他的脸上浮现出抑制不住的激动。
这何止是一拍即合的买卖,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有了人,开矿的事情就解决了一半!
“老常,”李万年看向常世安,“这件事,交给你去办。”
“从明天起,就在东岭镇外设立粥棚,有多少流民来,就收多少。”
“再给我把旗号打出去,就说我北营招工,管吃管住,还发工钱!”
“是!大人!”常世安郑重应下。
“还有,”李万年补充了一句,眼中闪动着锐利,“我们要的,不只是挖矿的苦力。”
“那些流民里面,卧虎藏龙。”
“真正的能工巧匠,在这种乱世里,要么被大势力圈养起来,要么就只能隐姓埋名,混在人堆里苟活。”
“我们张开这张网,不只是为了捞人,更是为了淘金。”
“冶炼师,铁匠,甚至是懂管理,会算账的人……但凡有一技之长,我们都要!”
李二牛和赵良生听得是热血澎湃,恨不得现在就冲出去开棚招人。
“头儿!俺这就去准备粮食!”
“我去调集人手,准备搭建窝棚!”
两人领了命令,兴冲冲地就要往外跑。
“等等。”
常世安那带着几分凝重的声音,叫住了他们。
这位老成持重的老人,眉头依旧紧锁,他看着李万天,躬身道:“大人,此事……恐怕没有想的那么简单。”
“大规模聚集流民,少则数千,多则上万。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吃喝拉撒都是大问题。”
“最关键的是,人一多,心思就杂。一旦管理不善,极易引发骚乱。”
“而且,眼下天气转寒,这么多人挤在一起,若是爆发了疫病……那后果,不堪设想啊!”
常世安的话,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熄了李二牛和赵良生的亢奋。
他们光想着人来了的好处,却忘了背后潜藏的巨大风险。
上万流民,那不是上万只羊,那是上万张要吃饭的嘴,上万个活生生的人!
一个不好,这股力量足以将小小的东岭镇,甚至整个北营都给吞噬掉!
李万年看着常世安,对他提出的问题,并不意外。
他点了点头,脸上没有半分担忧。
“老常你说的这些,我都想过。”
他只是平静地挥了挥手。
“你们只管放手去做,剩下的,我自有办法。”
看着李万年那笃定的神情,常世安虽然心中依旧存疑,但还是选择了相信。
他躬身领命,和李二牛、赵良生一起退了出去。
……
夜色渐深。
李万年处理完手头的事务,回到了后宅。
推开院门,温暖的灯火驱散了夜的寒意。
苏清漓、秦墨兰和陆青禾三人,都没有睡,正围坐在石桌旁,似乎在等着他。
“回来了。”
苏清漓清冷的声音,第一个响起。
秦墨兰递过来一杯温好的热茶。
陆青禾则默默地起身,准备去给他准备洗澡水。
李万年接过茶,暖意从手心传遍全身,他看着眼前的三位娇妻,心中那份名为守护的责任,愈发沉重。
他没有隐瞒,将自己招揽流民,准备开矿炼铁的计划,以及常世安提出的那些担忧,和盘托出。
“……人手和技术的问题,或许能从流民中解决。但我现在最头疼的,是如何管理这数千,甚至上万的流民。”
李万年坦言道,他虽然带过兵,但管理如此庞大的无序人群,还是第一次,经验严重不足。
他话音刚落。
一直安静听着的秦墨兰,那双漂亮的眸子,忽然亮了起来。
“夫君,我或许……有个法子。”
李万年和苏清漓都看向了她。
秦墨兰的脸上带着一种自信的神采,那是属于商贾世家耳濡目染下,对经营之道的独特敏锐。
“我爹爹当年管理手下数个大型商行和工坊时,用过一套法子,叫‘工分制’。”
“工分制?”李万年挑了挑眉,这个词,他可太熟悉了。
“对!”秦墨兰越说越兴奋,“我们可以不直接给流民发钱,而是将所有的工作,都明码标价,换算成‘工分’。”
“比如,挖一担矿石,记一分。运一车煤炭,记五分。会一门手艺的,比如打铁,一天就能记二十分。”
“然后,我们再把所有的物资,也用工分来定价。”
“一碗饭,半个工分。一个窝棚的床位,一天一个工分。甚至,他们可以用攒下来的工分,换取布匹,换取盐巴,换取真正的银钱!”
“如此一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既能杜绝懒汉,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所有人的干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