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三千人衣食,一座城的火药桶(2/2)
赵东来的目光缓缓扫过全场,开始点名。
“老李,你分管工业,你先说说看。”
被点到的工业副县长,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同志,扶了扶眼镜,清了清嗓子,语气沉重。
“县长,纺织厂的问题,根子在市场。我们的设备太老旧,产品没有竞争力,连年的亏损已经把厂子彻底拖垮了。现在不是我们想不想救的问题,是怎么救,拿什么救的问题。这是一个结构性的困境,不是我们一个县能……”
话里话外,全是困难,核心意思就一个:市场不行,我没办法。
赵东来的眉头皱得更深,他打断了对方,又转向另一边。
“劳动局的同志呢?”
劳动局长连忙站起身,满脸的为难:“县长,三千多人的安置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我们局里能提供的公益性岗位,杯水车薪。而且这些老工人,大部分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再就业……非常困难。”
皮球,又被干净利落地踢了回来。
赵东来的脸色,已经有些难看了。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财政局长和国资办主任的身上。
“财政上呢?”
财政局长张局长一听,那张苦瓜脸几乎要拧出水来,他站起身,两手一摊,就差当场哭出来了。
“县长啊!您是知道的,年底了,县里的财政实在是太紧张了!到处都是要钱的窟窿,教育、基建、民生……哪样都不能少。纺织厂那个窟窿,五百多万的欠薪,这只是个开始,后续的安置、设备处置,那是个无底洞啊!县财政……实在是拿不出这笔钱啊!”
国资办主任更是直接,他叹了口气,声音里充满了无力感:“厂子早就资不抵债了,别说找人接盘,就算是白送,都没人敢要这个烂摊子。我们前前后后联系了十几家企业,人家一听是平江纺织厂,头摇得跟拨浪鼓一样。”
一个又一个的部门,一番又一番的陈述。
核心内容高度一致。
表态很重视,现实很骨感,困难非常多,办法一个没。
会议开了一个多小时,问题不仅没有找到半点解决的头绪,反而被越揭越深,越谈越绝望。
整个会议室里,都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无力感。
这就像一个得了癌症晚期的病人,所有人都知道他病入膏肓,但没有一个医生敢开刀,因为谁都清楚,只要一开刀,病人立刻就会死在手术台上。
谁开刀,谁负责。
最终,赵东来失望地环视一周,他靠在椅背上,声音里透着一股深深的疲惫和失望。
“难道,就真的没有一点办法了吗?”
他像是在问在场的每一个人,又像是在问自己。
全场,鸦雀无声。
落针可闻的死寂,将那种“无解”的困境,和“谁碰谁死”的政治高压,推向了极致。
就在这片令人窒息的集体沉默中。
镜头,缓缓定格在了会议桌最末端,那个从始至终都一言不发的年轻人身上。
农业产业化发展办公室主任,陈铭。
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回避县长的目光,也没有流露出任何焦灼或为难的情绪。
他就那么静静地坐着,腰杆挺得笔直,眼神古井无波,仿佛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
这种异样到极点的平静,与周围人人自危的焦灼,形成了无比鲜明、也无比诡异的对比。
他想干什么?
一个巨大的问号,悬在了所有注意到他的人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