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一杯清茶,一把扫帚(1/2)
门被轻轻带上。
屋子里,只留下三个面面相觑,眼神中充满了困惑、惊疑和一丝不安的老油条。
他们绞尽脑汁,也想不明白这个新来的年轻人,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
第二天,上午十点整。
当陈铭和林薇的身影,准时出现在那间“档案室(三)”的门口时,里面的景象,与昨天别无二致。
依旧是那股尘封的霉味,依旧是那三张破旧的桌子。
头发稀疏的老头孙毅,依然埋首于报纸的字里行间,仿佛与世隔绝。
体态臃肿的赵静大姐,手里那件红色的毛衣似乎又织长了一截,针线翻飞,心无旁骛。
而那个四十多岁的男人钱浩,则继续用文件盖着脸,鼾声轻微而平稳,延续着昨日的梦境。
他们用这种最消极,也最无声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态度,等待着看陈主任的笑话。
然而,他们预想中那个提着公文包,准备发表就职演说的领导,并没有出现。
陈铭空着手,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
他身后的林薇,则一手提着一个暖水瓶,另一只手拎着一个袋子,里面装着茶叶、瓜子和几样便宜的点心。
这一幕,让孙毅看报纸的眼神,和赵静织毛衣的动作,都出现了一瞬间的凝滞。
陈铭仿佛没有察觉到屋子里诡异的气氛。
他自顾自地找了张还算稳当的椅子坐下,从林薇手中接过茶叶和纸杯,开始给每个人泡茶。
“孙老师,您是老前辈,您先请。”
他将第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恭恭敬敬地递到了孙毅的面前。
孙毅愣住了,他看着眼前这杯茶,又看了看陈铭那张真诚到看不出丝毫伪装的脸,一时间竟不知道该作何反应。
“赵姐,您也尝尝,这是今年的新茶。”
陈铭又将一杯茶递给赵静。
赵静织毛衣的手彻底停了下来,脸上那副皮笑肉不笑的表情,也僵住了。
最后,陈铭走到还在打瞌睡的钱浩桌前,没有叫醒他,只是将一杯茶轻轻放在他的手边。
那袅袅升起的热气,带着茶叶的清香,似乎比任何声音都更能唤醒一个装睡的人。
钱浩的鼾声停了。
他尴尬地挪开脸上的文件,坐直了身子,看着手边的茶杯,老脸一红。
“好了,今天不谈工作。”
陈铭拍了拍手,笑着对众人说道:“大家从不同的单位调过来,以后就是一个锅里吃饭的同事了,今天咱们就开个茶话会,随便聊聊,互相熟悉一下。”
他说着,将瓜子点心放在桌子中央。
“就聊家常,聊聊以前单位的趣事,聊聊县里最近有什么新闻,畅所欲言。”
三个老油条面面相觑。
他们混迹机关多年,见过无数新官上任的场面,有敲桌子立威的,有画大饼许诺的,有拉拢一批打压一批的。
唯独没见过这种,把上任第一会开成居委会老干部茶话会的。
这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的打法,让他们心里那套准备好的“应对预案”,彻底失了效。
气氛有些尴尬的沉默。
陈铭也不着急,他自己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打开话题。
“说起来,我刚来县里的时候,还真有点不适应。以前在乡下待惯了,觉得县城哪哪都大,人也多。”
林薇立刻心领神会地接话:“是啊,我刚来也一样,路都认不清。”
两个年轻人一唱一和,聊起了自己初到县城的窘迫。
这种毫无攻击性的话题,终于让紧绷的气氛松动了一丝。
织毛衣的赵静大姐,忍不住插了一句嘴:“你们这算什么,想当年我刚从市经贸局调回来的时候,那才叫不习惯呢,感觉县城小得跟个村似的。”
“赵姐您以前在市经贸局工作?”陈铭立刻敏锐地抓住了关键词,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惊讶和佩服,“那可是咱们江州市的核心部门啊!我听说那里的个个都是人才,尤其是搞数据分析的,水平特别高!”
赵静的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自得。
“嗨,那都是老黄历了。”她嘴上说着,手里的毛线针却放了下来,“当年我也是局里数据科的骨干,好几个全市的经济分析报告,都是我主笔的。”
她的语气里,带着一丝对往昔荣光的追忆,和一丝难以掩饰的落寞。
陈铭立刻顺着杆子往上爬,又将话题引向了看报纸的孙毅。
“孙老师,我听县府办的同事说,您可是咱们县里最早一批正儿八经的农大高材生,是真正的农业专家。我这个农业办主任,在您面前可是班门弄斧了。”
孙毅扶了扶老花镜,冷哼了一声,但眼神里的轻蔑,却淡了几分。
“专家谈不上。也就是当年一根筋,觉得学了点东西,就想改变点什么,结果跟领导拍了桌子,就被发配到农技站去看大门了。”
话语里,全是怀才不遇的愤懑。
就这样,在一杯清茶,几句闲聊中,陈铭凭借着两世为人的经验和高超的谈话技巧,不动声色地,就将三人的底细摸了个一清二楚。
孙毅,农大毕业的高材生,因为技术理念与领导不合,过于耿直,被闲置多年。
赵静,曾经市经贸局的数据专家,因为不懂钻营,不会站队,被人排挤回了县里。
而一直沉默寡言的钱浩,更是曾经县财政局赫赫有名的“铁算盘”,因为实名举报前任领导的经济问题,虽然把领导送了进去,自己却也被彻底边缘化,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刺头”。
陈铭的心里,亮如明镜。
这哪里是什么混吃等死的老油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