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经天纬地(1/2)
赵东来那句近乎失态的追问,让办公室内本就紧绷的空气,瞬间变得炽热。
他的眼神,像两团燃烧的火焰,牢牢地锁在陈铭的身上。
这已经不是上级对下级的考校。
而是一个主政一方的执棋者,在面对一个可能改变全局的惊天构想时,最本能的渴望与探寻。
陈铭的内心,平静如水。
他知道,他抛出的那几个超前概念,已经成功击穿了县长的心理防线,将这场谈话的主导权,牢牢地握在了自己手中。
“县长,在回答怎么做之前,我想先说说,我们平江县的农业,到底病在哪。”
陈铭没有急于兜售方案,而是话锋一转,先从“诊断”开始。
这一手,再次出乎赵东来的意料。
“哦?你说说看。”赵东来重新坐回椅子上,身体微微前倾,做出了一个认真聆听的姿态。
陈铭的声音清晰而沉稳,在安静的办公室里回响。
“我认为,我们平江的农业,病在三个字上。”
“散、乱、弱。”
每一个字,都像一记重锤,敲在赵东来的心坎上。
“我们有资源,但很‘散’。东乡的梨,西乡的桃,北乡的药材,都是各自为战,形不成拳头,更谈不上合力。”
“我们有产品,但很‘乱’。没有统一的品牌,没有统一的标准,张家种的梨甜,李家种的可能就酸,品质参差不齐,在市场上只能被动挨打,任由贩子压价。”
“我们有劳动力,但附加值很‘弱’。农民辛苦一年,只能赚到产业链最低端的那点辛苦钱。果子烂在地里是常事,丰产也未必丰收,这是最大的痛点。”
陈铭的这番话,没有半句空话套话,句句都直指平含县农业几十年来的核心弊病。
赵东来听得连连点头,眼神中的赞许已经变成了深切的共鸣。
这些问题,他何尝不知道?只是从未有人能像陈铭这样,总结得如此一针见血,如此清晰透彻!
“樱桃的成功,只是在这一片沉闷的土地上,撕开了一个小小的口子。”陈铭的语气陡然变得锐利,“但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三个问题,这个口子很快就会被周边县市模仿、超越,甚至重新愈合,我们又会回到各自为战的老路上去!”
这已经不是分析,而是警告!
“说得好!”赵东来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那你的药方呢?”
陈铭伸出了一根手指。
“我的第一个药方,就是我刚才提到的,‘一乡一品’的品牌化战略!”
“具体来说,就是由县里牵头,成立一个专门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办公室’。这个办公室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全县的农业资源,进行一次彻底的摸底普查和科学规划。”
“比如,通过土壤检测和市场分析,我们确定东乡最适合种翠冠梨,那我们就集中优势资源,给予政策、技术、资金上的倾斜,帮助东乡把翠冠梨这个产业做大做强,成为他们的‘拳头产品’。”
“然后,我们以县政府的名义,为这个产品进行统一的品牌包装、质量认证,甚至是地理标志申请。我们不再叫‘东乡翠冠梨’,我们叫‘平江优品·翠冠梨’!”
“西乡的水蜜桃,北乡的中药材,同样如此。最终,在全县形成一个‘平江优品’的品牌矩阵。对外,我们是一个拳头出击;对内,我们是各具特色,避免了内耗和无序竞争。”
赵东来的眼睛,瞬间亮了!
这个思路,将他作为县长的权力,从过去那种“被动应付”各个乡镇的求援,变成了“主动规划”全县产业布局的顶层设计者!
这极大地激发了一位主政官员的掌控欲和施政热情!
“好一个品牌矩阵!”赵东来喃喃自语,他仿佛已经看到,在未来的农产品博览会上,印着“平江优品”标志的系列产品,正大放异彩。
陈铭没有停顿,他知道,这只是开胃菜。
“县长,光有产品,只是解决了‘卖出去’的问题。我们还要解决‘卖个好价钱’,甚至‘不卖产品也能赚钱’的问题。”
“这就是我的第二个药方,‘农工商旅’的联动发展模式!”
这个全新的名词,再次让赵东来精神一振。
陈铭继续以东乡的梨为例,将这幅蓝图徐徐展开。
“一颗梨,在农民手里,可能只卖一块钱。”
“但我们可以引进或者扶持本地企业,把它加工成梨膏、梨汁、梨罐头,它的价值可能就变成了五块钱。这是‘农’加‘工’。”
“梨花盛开的季节,我们可以联合文旅部门,举办‘平江梨花节’,搞乡村旅游,带动周边的餐饮、住宿和农家乐。游客来看花,顺便带走了梨膏和梨酒。这是‘农’加‘旅’。”
“我们还可以和省城的大型商超、食品企业合作,搞订单农业,提前锁定销路和价格,让农民种地没有后顾之忧。这是‘农’加‘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