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幸福工厂不相信饥荒 > 第117章 观察

第117章 观察(1/2)

目录

吴先生一行人的脚程自然不是普通灾民们能比的,他和手下混在灾民人潮中,看似步履蹒跚,实际上只花了不到两天的时间便到了下溪村。

这个在茶馆里被频繁提及的村落,既没有高大的围墙,也没有手持兵器的守卫,怎么看都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

村口有几棵老槐树,还有一个用木头新搭起来的棚子。

棚子下站着几个汉子,他们穿着打有补丁的粗布衣,正在给所有进村的人登记姓名籍贯。

每个登记完的人都能领到一块黑乎乎的杂粮饼,吴先生也佝偻着身子上前登记,然后从对方手中接过那块尚有余温的饼。

他掰了一小半塞进嘴里,粗粝的口感立即刮擦着喉咙,让人产生了强烈的不适感。

他注意到那些负责登记的汉子神情严肃,但看向灾民的眼神里没有厌恶也没有提防,更像是在执行一项早已习惯的工作。

村子里的景象更是让他感到一种深深的错位感。

这里的房屋同样破旧,但村民们的精神状态却相当乐观,与官道上那些神情恍惚只剩本能的灾民截然不同。

田垄间,有老农在慢悠悠地拾掇着最后一季的庄稼。

村里的空地上,十几个半大的孩子正围着一个识字的老人,摇头晃脑地念着三字经,读书声稚嫩却清晰。

这里没有富庶的景象,却弥漫着一种在饥荒年代罕见的安宁。

很快,吴先生和他的手下们便被带到了安置场所,那是村尾的一间废弃牛棚,里面已经挤了几十个衣衫褴褛的外来灾民。

带吴先生过来的汉子说,只有第一个饼是免费提供的,后面再想吃饭的话,就得去村长那里领活计。

接下来的两天里,吴先生和他的人真正当起了灾民。

他们跟着村里的男人去山里砍柴,跟着年轻的妇人去河边舂米。

每完成一份活,便会有幸福乡派来的驻村专员进行验收,用炭笔在他们的假名后面记上一笔“贡献点”。

到了傍晚,他们就能凭着这些点数,去村里的公仓换取一碗热气腾腾的土豆糊糊。

尽管那糊糊里没什么油水,但吴先生却发现这“仙豆”竟然意外得味道不错,而且确实很顶饿。

吴先生还亲眼看到,一个因为帮村里修补了屋顶而获得额外贡献点的汉子,在傍晚时给自己的孩子换到了一小块散发着浓郁香气的“炸仙豆”。

那孩子近乎尖叫的欢呼,和父亲脸上那毫不掩饰的笑容,都清晰地刻在了吴先生眼里。

没有剥削,没有欺压,只有最古朴的“多劳多得”。

这制度简单直白,却激发出惊人的效力,让吴先生的内心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夜里,吴先生和他的手下挤在牛棚的角落。

其中一个汉子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对吴先生说:“大人,这里……不像是装出来的。”

“村民们提到‘幸福仙人’和幸福乡,都是真心实意的感激。”

吴先生没有回应,只是静静看着牛棚顶棚的破洞,月光从那里漏下来,照亮了空气中漂浮的微尘。

他已经可以确定,茶馆里的传闻至少有八成是真的。

这个李胜,正在用一种他从未见过的方式,将这片土地上最卑微的草芥重新编织成一张紧密的大网。

“明天一早,我们就说要去黑风口投奔,跟着下一批人走。”

他低声下了命令。

“呵——这幸福乡,还真是有趣啊。”

……

幸福乡南坡的土豆田,丰收的气息弥漫在田间地头。

空气里满是新翻开的泥土特有的腥甜,混合着土豆本身的清香。

放眼望去,一片片的土地上都是人。

乡民们正弯着腰,有的用手,有的用锄头,将一颗颗圆滚滚沉甸甸的果实从沙土里刨出来。

李胜也穿着一身普通的粗布衣,衣角和裤腿上都沾着新鲜湿润的泥土,看上去和任何一个田间劳作的乡民没什么两样。

“大人!大人快看!”一个皮肤黝黑的壮实汉子满头大汗地跑了过来。

这是农垦队的队长周石,他背上的背篓里装满了刚刨出来的土豆,个个都比成年人的拳头还大。

他脸上是一种近乎扭曲的兴奋,嗓门都因为激动而有些嘶哑。

“南边那块沙地,亩产估摸着能超八百斤!八百斤啊!”

周石将背篓重重地放在地上,抓起一个最大的土豆,双手递给李胜。

他的手在微微颤抖,“俺……俺种了一辈子地,从没见过这么高产的庄稼……这仙豆真是神物啊!”

李胜接过那个沾着泥土的土豆,入手分量极沉。

他用指腹摩挲着它粗糙的表皮,这是自己等人种出来的第一批粮食。

李胜很清楚这不是什么神物,但对于这些挣扎在饥饿线上的人来说,这确实是能救命的东西。

他抬起头,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丰收景象,看着那些虽然疲惫但脸上洋溢着笑容的乡民,心头紧绷的弦终于悄然松开。

尽管亩产八百斤还远远没达到预期,不过也已经远远超过本地粟米和小麦的产量了,

幸福乡虽然不缺粮食,但是其他的村子依旧需要粮食过冬,现在看来周边那些种有土豆的村子不用担心这个冬天熬不过去了。

“干得好,周石。”他拍了拍队长的肩膀。

“农垦队的所有人,今天贡献点加倍,晚上食堂加餐,五花肉管够!”

“好嘞!”周石兴奋地吼了一嗓子。

他转身便把这个好消息传达了下去,田野间顿时爆发出一阵更加响亮的欢呼。

李胜的目光越过忙碌的田地,投向了通往黑风口的那条官道。

这几天,从各处涌来的灾民越来越多了。

他们拖家带口,汇聚在幸福乡的外围,形成了一个个临时的窝棚区。

这些人是潜在的劳动力,但也是巨大的不稳定因素。

任由他们这么聚集下去,一旦粮食耗尽,或是天气骤冷,很可能会爆发新的骚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