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重建家园(1/2)
听到李胜的话后,人群中响起了窃窃私语的声音。
有一些机灵的人已经猜到了李胜要说什么,毕竟这两天幸福乡里都在传天兵下凡的事情。
往日里幸福乡也进厂会有一些传言,但是无论那些传言是真是假,幸福乡都会以官方公告的形式确认事实或者澄清留言。
果然,李胜一开口就直接说出了乡民们最关心的事情,点破了乡民们心中的疑惑与猜测。
“很多人都在私下议论,说昨天是神仙显灵,是天兵天将下凡救了我们。”
“没错,那确实是上天的庇佑。”
听到这里,周围的乡民们一片哗然。
能得到上天的庇佑,那简直是祖宗十八代坟头冒青烟了,让所有人都激动了起来。
接着李胜话锋一转道:“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那并非凭空而来。”
“因为我们所有人守护幸福乡的决心感动了上天,上天怜惜我等,这才降下了庇佑。”
“但是——”
李胜的声音陡然拔高了一截,让原本有些喧闹的乡民们冷静了下来。
“上天只会帮助那些自强不息的人,我们不能永远指望神仙的庇护,幸福的生活终究要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去创造。”
“天助自助者!”
这话既简单又直白,在场的乡民们都听懂了。
他们并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是从李胜的话中,他们也明白想要活下去过上好日子,终究还是要靠自己。
不过光靠乡民们自身主动还不够,李胜决定给乡民们一点额外的的福利,来推动幸福乡更快地重建。
除了常规交易使用的银子和铜钱外,之前李胜还在幸福乡推广了贡献点制度,并且把贡献点和幸福点锚定为1:1。
很多好东西并不能直接用银子买到,必须使用贡献点兑换,比如幸福可乐这种外界根本无法生产的稀缺品。
“从今天起直到大年三十,所有人都计双倍的贡献点。”李胜宣布道。
接着李胜跳过了画大饼的环节,直接公布了具体的重建计划。
“去修复寨墙的人,你们每一块搬运的石头,每一捧夯实的泥土,都会计入贡献点。”
“所有参与建造新房的木匠、泥瓦匠,以及帮忙搬运材料的乡民,都会按照工作量贡献点。”
“荒地的开垦也不能落下,我们要抓紧时间赶在冬小麦播种前开垦出更多的田地,所有开垦的土地在验收合格后,都会按亩计入贡献点。”
“关于伤员的照料,所有愿意去帮忙清洗伤口、熬制汤药、照顾伤员起居的人,同样可以获得贡献点。”
“在制作军备方面,铁匠铺需要帮手,弓箭坊需要人手,所有参与打造兵器、制作箭矢、修补甲胄的匠人,一样可以获得贡献点。”
……
接着李胜将制定好的贡献点计算方式公布了出来,不光清晰地罗列出一条条具体的任务,而且每一项任务都对应着明确的贡献点奖励。
光画大饼是没有用的,李胜深知强迫乡民们去劳动并不现实,效率必然高不到哪去。
但是如果换个方式,让劳动变成了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并且能获得实际回报,那才是真正能调动积极性的做法。
最后,李胜举起右手大声说道:“只要肯出力,只要肯流汗,咱们幸福乡就绝不会让你白干!”
乡民们的情绪被点燃了,贡献点这东西有时候比银子都好使。
在幸福乡,贡献点就是白花花的大馒头,就是肥得流油的五花肉,还可以是丝绸缝制的新衣服。
很多物品都是限量供应的,而这些大部分都需要靠幸福点来换取,可以说是提升生活幸福度的必需品。
“为了幸福乡!”
乡民们乱哄哄地喊了起来,甚至有些人已经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开始干活了。
战争的阴霾被建设的热情所取代,幸福乡再次爆发出惊人的活力。
压抑的抽泣,但更多人的眼中,却燃起了名为“希望”的火焰。
而李胜也没有闲着。
他利用重新规划了乡内的布局,将生产区、居住区等都进行了更合理的划分,而且新的砖窑、水泥窑、炼铁炉也在加班加点地建造之中。
而在重建的过程中,李胜也意识到幸福乡并不能完全靠几个核心成员。
这种事必躬亲的做法在颍水工地还可以凑合,但是人口基数一旦变大,效率就会变得很低,于是开始着手建立更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
通过幸福工厂的ERP系统,李胜从幸存的乡民中选拔出了一批头脑灵活且踏实肯干的人。
李胜安排将一部分权力下放给这些人,并将他们编进了各个生产小组和管理小组,让他们参与到幸福乡的日常管理之中。
“贡献点”制度被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不仅与劳动挂钩,更与学习、创新、以及遵守乡规民约等行为挂钩,以此来引导乡民们的思想和行为。
除此之外,李胜计划了许久的扫盲班也开课了。
李胜还亲自编写了几本通俗易懂的小册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向乡民们普及基础的卫生防疫知识和科学种田方法。
对于一些头脑灵光的乡民,他们甚至可以理解一些简单的物理化学原理,比如为什么杠杆原理可以省力,为什么鼓入空气可以加剧燃烧等等。
他要做的不仅仅是让这些人吃饱穿暖,更是要开启民智,这样为幸福乡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李胜要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知识不仅仅是读书人的专利,更是改变他们命运的力量。
当然,幸福乡的防御工作依然是重中之重。
李胜安排陈屠和赵老三负责加紧训练护卫队,不仅包括原有的老兵和役工,更从新附的流民和改造俘虏中挑选精壮进行军事化训练。在经历了一场战火的洗礼后,幸福乡的防御力量变得更加精悍了。
张景焕则负责建立更完善的情报网络,密切关注着棘阳县城、卧龙山以及颍水工地的动向。
幸福乡就如同在废墟之上顽强生长的新芽,虽然经历了风雨的摧残,却也因此而重新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
很快,热火朝天的重建场面便出现在了幸福乡各处。
在那段被砸塌的寨墙缺口处,数百名青壮年挥汗如雨地喊着号子。
他们将散落的砖石重新收集起来,再用独轮车运来新买来的石料,在老兵们的指导下重新砌筑起更加坚固的墙体。
在重新修缮的居住区内,一栋栋新的房屋也在拔地而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