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从篮球火归来的nba巨星 > 第11章 另一位华人吗

第11章 另一位华人吗(1/2)

目录

沈心澜还是接下了这份工作,用她的说法就是实习生都能干这活。

日历翻至一月中旬,汉诺威的严寒依旧,但勒布朗·阿奇博尔德体育馆内却燥热难当。达特茅斯大绿队工作坐镇主场,迎来常春藤联盟劲旅哈佛深红队的挑战。

场馆内的景象已经今非昔比,做客的哈佛支持者人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他们抢不到票。

赛前热身,李鱼如常进行着他的动态拉伸。

场边零星的球探,都是为了李鱼而来。

新来的火箭球探杜兰惊呆了,他拍了拍旁边的同行,问道:“李的柔韧性也太夸张了吧?他以前是体操运动员?”

同行冷眼瞥了杜兰一眼,摇摇头,“不,两个月前,他甚至可以说不怎么会打球。”

“Wow!这太不可思议了!”

“就这你都惊讶的话,今天的嘴巴就别闭上了。”

旁边的另一位球探也上前搭话:“李的身形好像又变化了,就冲这份毅力,我觉得他也能打ba!”

场上,李鱼正在进行投篮训练。

忽然,他的动作顿了一下。目光穿过球场,落在对面半场一个同样黄皮肤身影上。

那人正进行着运球热身,胯下、背后、转身,动作迅捷而充满爆发力,看起来灵性十足。

林书豪,哈佛大学的核心,常春藤联盟最闪耀的后卫明星之一!此刻,他也注意到了对面那道目光。两人的视线在空中短暂交汇,没有言语,却仿佛有电流穿过体育馆。

比赛甫一开始,便开始了常春藤联盟惯常的节奏,充满了高强度的脑力运动,两队都是玩普林斯顿的好手。

作为核心持球者的两人,自然也对上了位。

看着眼前同为东方面孔的对手,李鱼自然而然地用中文打起了招呼:“你好。”

林书豪脚步未停,仿佛没听见,他就直接给满油杀进了禁区,埃尔金及时补防,但林书豪手腕发力,以一记抛投拿下了哈佛的第一分。

李鱼愣了一下,随即失笑,自言自语:“行,够酷。”

“李,要不要我帮你呀?”巴尼特凑到李鱼身后,想要拍一下李鱼的屁股,被李鱼轻松闪过。

“我的问题!”李鱼回身给自己揽了责,他心里对这个傲慢的JereyLi产生了兴趣。大绿队的其他球员不以为意,李鱼早已经用自己的赛场表现征服了他们。

回头,大绿队的回合,李鱼照猫画虎,在弧顶叫了埃尔金的挡拆,只是比起林书豪,李鱼动的更快,突然一个极快的投篮虚晃接顺步突破!林书豪反应极快,迅速滑步封堵。

就在两人身体即将接触的瞬间,李鱼却以一种违反物理直觉的方式骤然降速,转身,轻松抹过。整个过程如蝴蝶穿花,写意至极。

过掉林书豪后,李鱼并未直接攻击篮筐,反而稍作等待,待林书豪回追至身前,才再次起速,轻松抛投得手。

进球后,李鱼回头看了林书豪一眼,用中文嘀咕了一句:“右脚蹬地发力有点碎,重心还能再压低”

林书豪依旧面无表情,只是默默跑回去接发球,但紧抿的嘴唇透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他听不懂中文,但那审视的目光和轻松过掉他的方式,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林书豪脸色明显沉了下来。下一个回合,他利用一个极其逼真的假动作点起了李鱼,随即快速切入,在李鱼追防和埃尔金补防的缝隙中,用一个写意的背传助攻跟进的队友扣篮得手!进球后,他看了李鱼一眼。

李鱼嘴角一翘,感觉更有趣了。在这个孱弱的联盟中,竞争的确缺点烈度,这让他的成长都陷入瓶颈。

林书豪的身体素质,特别是速度方面,的确比李鱼强一些。李鱼想谢谢林书豪,感谢他让自己又有了锤炼自己的机会。

下一个回合,哈佛想要用联防限制李鱼,但他轻松的一记三分回应了哈佛的防守转变。

易边再战,林书豪运球右路佯装强突,在李鱼重心微动的刹那,一个凌厉的体前变向接低手运球,从左侧空隙如泥鳅般钻过!

太嫩了!谁跟你说防守不能假动作!

李鱼挡在了林书豪的必经之路上,一招美式截停,把这辆超速的“车辆”逼停。

林书豪被迫停球,李鱼不断地在压缩他的身位,林书豪的队友赶忙上前接应,但是李鱼的队友也紧随其后。

就在这危急时刻,林书豪似乎灵机一动,他双手持球往李鱼手上蹭,球被李鱼的手臂蹭到地上,林书豪猛然弯腰,想要捡起球,却只看见一只手拍走了篮球。

“很聪明。”李鱼卡住了林书豪的身位,而巴尼特捡起了李鱼拍走的球,冲到前场就是一个暴力虐框。

下一个回合,林书豪不再追求与李鱼的对位,球刚带过半场,就交给了接应的中锋,他则带着李鱼抛弃了位。

“怎么?现在知道怕了?”李鱼跟着林书豪跑位,嘴里也不饶人。

身前的林书豪忽然扭过头,“whatareyoutakigabout?”

尴尬,原来是语言不通,就是李鱼此刻的情绪。

两人的交流至此终结。

达特茅斯在李鱼的梳理下,进攻行云流水,防守轮转有序。而哈佛这台老爷车,它的普林斯顿玩法,玩的不太转了,它的发动机林书豪虽然不错,但还是太嫩了。随着比赛深入,达特茅斯逐渐掌控局面,分差稳步拉开。

李鱼更多时间在扮演指挥官角色,不断为队友输送炮弹,只有当哈佛试图起势时,他才会用一记冷静的中投或一次匪夷所思的传球予以回应,尽显从容本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