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世界的目光(1/2)
一九一八年四月五日
(转载自《马德里之声报》西班牙王国紧急状态委员会公报节选)
......数据显示,自实施紧急措施以来,规范使用配给物资可使家庭发病率降低三成,而中药医疗包方案更能将重症风险降低九成以上......该方案已在马德里取得显著成效,并正有序向全国推广......
本报评论:伊比利亚的曙光与法兰西的至暗时刻
当马德里的街头开始恢复生机,巴黎的太平间却已不堪重负;
当西班牙人凭借那张薄薄的配给券获得生存保障时,法兰西的民众还在为一片干净的纱布付出一天的工资。
这不仅是两个国家防疫成效的差距,更是治理能力的残酷对比。
就在今晨,卫生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因流感死亡人数已突破十万大关。
巴黎的医院走廊里挤满了等待床位的患者,而马德里的医院却已经开始有序疏散轻症患者。
这种反差令人痛心。
卡洛斯伯爵建立的防疫体系确实带有某种专制色彩,但我们必须承认其成效。
那个令人震惊的“重症率降低百分之九十“的数据,不仅让西班牙民众看到了希望,更让我们法兰西人感到羞愧。
当我们的议会还在无休止地争论个人自由与公共安全的边界时,西班牙人已经用秩序和纪律战胜了恐慌。
也许,在生死存亡的危机面前,我们过分珍视的那些形式上的自由,反而成了葬送实质性生命保障的帮凶。
西班牙的经验至少告诉我们:面对瘟疫,犹豫即是死亡。
《十字架报》宗教版
信仰与治疗的边界:西班牙的启示与法兰西的困境
就在法兰西的教堂纷纷关闭,信徒们只能在恐惧中独自祈祷时,西班牙的教堂依然敞开着大门。
更令人深思的是,西班牙教会展现出的智慧与灵活,让神的慈悲以更广泛的方式降临人间。
我们不得不问:
为什么西班牙的神职人员能够与东方医术和谐共处,而我们的教会却只能在疫情面前节节败退?
也许正是因为西班牙教会明白,在死亡面前,拯救生命本身就是最崇高的信仰实践。
一位刚从马德里返回的法国神父痛心地说:
“在那里,我看到了希望;回到巴黎,我只看到绝望。我们的教会是否太过拘泥于形式,而忘记了信仰最根本的是对生命的珍视?“
《人道报》国际版
两个国度,两种命运
当西班牙的工人凭着配给券就能获得基本医疗保障时,法兰西的工人们正在用他们微薄的薪水,与投机商进行着绝望的抗争。
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便是带有阶级局限性的“卡洛斯模式“,也远比法兰西当前的无序状态更加人道。
马德里的平民至少还能有尊严地获得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资,而巴黎的贫民却只能在肮脏的公寓里自生自灭。
这种对比足以让每一个自诩文明的法兰西人感到羞愧。
我们呼吁政府立即效仿西班牙的做法,建立统一的物资配给体系。
如果连西班牙这样一个长期落后的国家都能组织起有效的防疫,为什么欧洲文明的灯塔法兰西反而做不到?
《法国商报》国际观察
防疫成效与国家竞争力的重新洗牌
就在法兰西的经济活动因疫情近乎停摆之际,西班牙的工厂已在严格的防疫措施下逐步恢复生产。
更令人担忧的是,卡洛斯伯爵建立的这套高效治理体系,很可能在疫情结束后转化为国家竞争优势。
我们获得的数据显示,西班牙主要工业区的复工率已达到疫情前的65%,而法兰西还不到30%。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当下,更将影响战后的全球经济格局。
一位在马德里经商的法国商人忧心忡忡地表示:
“如果疫情持续到夏天,西班牙很可能凭借其有效的管控,成为欧洲第一个实现经济复苏的国家。
而法兰西,恐怕将失去整整一代人的发展机遇。“
这些报道在法国社会引发了强烈反响。
在波尔多的医院里,一位疲惫的医生将《费加罗报》摔在桌上,对同事们说:
“看看西班牙人在做什么!而我们还在为最基本的防护设备发愁!“
在里尔的工厂区,工人们举着《人道报》的报道,要求政府立即实施物资配给制。
越过比利牛斯山的,不仅是来自伊比利亚半岛的暖风,还有一个正在发生的现实:
在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中,西班牙似乎找到了一条生路,而法兰西仍在黑暗中摸索。
这种认知,比疫情本身更让法兰西人感到刺痛。
-----------------
《纽约时报》国际版
一九一八年四月十二日
标题:西班牙的铁腕奇迹:专制还是救赎?
马德里电:当纽约的剧院和舞会仍在继续,大西洋对岸的西班牙正在上演一场令人震撼的生存之战。卡洛斯·德·拉·维加伯爵,这个在几个月前还默默无闻的名字,如今正以雷霆手段重塑着一个国家的防疫体系。
记者在马德里街头目睹了这样的景象:
井然有序的配给队伍,严格消毒的公共区域,以及那些手持特殊木箱、脸上重现希望的市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纽约东区那些拥挤的公寓里,无助的移民们正在成批地倒下。
西班牙官方公布的防疫数据令人难以置信——重症率降低百分之九十。
如果这个数字属实,那么美国引以为傲的医疗体系正在被一个欧洲二流国家远远甩在身后。
更令人深思的是,这场防疫展现出的极权式效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