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今日之中国当看山西(2/2)
最后,关于军队素养,沈文翰无法近距离接触核心部队,但他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一队刚刚完成野外拉练返回营地的士兵。
他们穿着统一的绿布军装,打着绑腿,扛着崭新的德式步枪,虽然满身尘土,但行列整齐,精神饱满,唱着一支旋律铿锵的军歌,绝无旧式军队的萎靡之气。
带队的军官年轻而精悍,眼神锐利。
仅仅是这惊鸿一瞥,沈文翰就明白,这支军队的战斗力,恐怕远非他印象中那些双枪兵(步枪加烟枪)可比。
当所有的调查线索在脑海中汇聚、碰撞、交织,沈文翰坐在旅馆的油灯下,心潮澎湃,难以自抑。
他推开窗户,望着太原城零星却充满希望的灯火,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工厂的轰鸣、学校的钟声和士兵的歌声。
他提起笔,感觉手中的毛笔有千钧之重。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旁观的记录者,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驱使着他,要将这里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昭告天下。
他摊开稿纸,深吸一口气,写下了那个石破天惊的标题:
今日之中国看山西
“……记者此行之前,尝闻山西僻处内陆,保守闭塞。及至亲临,方知大谬不然!今日之太原,道路平阔,市廛整洁,治安靖谧,民众安居乐业,一种蓬蓬勃勃之新气象,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心旌摇曳。”
他详细描述了新城规划、市政管理、卫生革新,笔触充满惊叹。接着,他将重点转向了更深层的观察:
“其治术之核心,在于组织与实干二字。
阎伯川将军坐镇于上,提纲挈领;
而一股名为领航者的新生力量,则如强劲之心肺与手足,贯通其间。
此非简单官商勾结,实乃一种政、商、学、军高度协同之全新模式。
以教育彩票募集巨资,反哺教育;
以严厉警政肃清积弊,保障秩序与安全;
以现代工业吸纳流民,创造财富与就业;
以金融创新掌控经济命脉;
以政府远期债卷,完成基础建设,
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他特别强调了那种精神面貌的改变:
“尤可注意者,非仅物质之建设,更是人心之提振。
晋人脸上,少见麻木与困顿,多为勤勉与希望。
工人知纪律,学子诵新学,军士有魂魄,乃至贩夫走卒,亦知遵守新规,维护公益。
此等精神气象之蜕变,实比钢铁厂房更为可贵,亦更堪忧虑(若为他省所不能及)。”
在文章的结尾,沈文翰掷地有声地写道:
“或有人讥其为模范监狱之秩序,然记者观之,此乃乱世中寻求富强之道的一种极端而有效的探索。
它或许缺少几分南方的自由空气,却拥有了北方罕见的效率与力量。
当神州大地多数省份犹在困顿泥沼中挣扎蹒跚之际,山西已悄然织就一张以钢铁、煤炭、粮食、秩序为经纬的巨网。
其志岂仅在三晋?其未来又将引领何方?”
结语:
“旬日考察,恍如隔世。
太原乃至山西,非复旧时模样。
其以强力政府为主导,以现代工业为引擎,以金融控制为血脉,以社会控制为基础,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之现代化道路。
其成效卓著,秩序井然,民生安定,实力暗增。
固然,其模式带有浓厚之统制色彩,个人自由或受限制,然在当下四分五裂、积贫积弱之中国,能于一方之地,实现如此成效,岂非值得深思?”
“今日之中国,乱象纷呈,前途莫测。然在西北一隅,山西正以其扎实之努力与独特之路径,为未来之可能性,作一深刻之注脚。国人目光,实应北顾!”
“今日之中国,若欲探寻一种不同于以往之强盛路径,或许,当看山西!”
写毕,沈文翰掷笔于案,长长舒了一口气。
他知道,这篇报道一旦发出,必将在全国掀起轩然大波。
他将稿纸仔细封好,心中已迫不及待想看到,当嘉年华的大幕拉开,当全国各地的目光真正聚焦于此地时,又将是一番怎样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