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从民国种田开始科技兴国 > 第415章 1916的春风

第415章 1916的春风(1/2)

目录

一九一六年的春风吹过太原工业区,已带上了与一年多前截然不同的力道与内容。

道路两旁的杨柳抽出的嫩绿枝条粗壮了不少,在风中摇曳的姿态少了些娇弱,多了份坚韧。

高耸的烟囱日夜不息地喷吐着灰白色的烟柱,空气里混合着煤烟、钢铁淬火和新鲜油漆的味道,比以往更浓烈,也更富有一种蓬勃的生机。

挂在厂区门口和主要路口处的铁皮喇叭盒,正在播放出的作息号声和简明新闻,音质稳定清晰,不再带有两年前那刺耳的杂音和断续,这是晋兴无线电实验室的最新实用化成果之一。

林砚站在领航者公司新落成的太原总部大楼三楼会议室的窗边,身高已悄然拔节,褪去了不少孩童的圆润,眉宇间沉淀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沉静与锐利。

他望着楼下街道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其中大部分是他设计的那几种重型马车,泰山驮着巨大的钢坯缓缓而行,通途载着换班的工人嘀嗒着铃铛驶过,偶尔有一辆漆黑的青云轻快地掠过,引得行人侧目——这一切都无声地诉说着两年来的变迁。

身后传来轻微的脚步声,顾家姐妹走了进来。

嘉嘉依旧文静,穿着素雅的改良式衣裙,手里捧着几份文件;菲菲则活泼依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间宽敞现代、墙上挂满大幅地图和工程图纸的会议室。

“林砚,林叔和苏姨他们马上就到。”嘉嘉轻声说。

“贞姨的新马车真漂亮!我刚才看到啦,比画报上的还气派!”菲菲则迫不及待地分享着她的发现。

林砚转过身,笑了笑:“等路修得再好些,带你们坐车去大同看看。”

话音未落,林永年、苏婉贞、曹文轩、孙秀才、工业区的总工程师傅建业、以及一身干练气质的情报处长林大虎相继走入会议室。

众人的气质也都有了微妙的变化,林永年更显沉稳威仪,苏婉贞眉宇间是执掌金融帝国的自信与精明,孙秀才皮肤黝黑了不少,显然常奔波于野外,傅建业指尖还沾着些许机油,林大虎则眼神更加锐利,气息沉凝。

会议室的中心,是一个巨大的沙盘,清晰地呈现出从太原到大同,乃至更北方区域的山川地貌、城镇村庄,以及一道道新标注的路线、矿点、规划中的厂区。

“都到齐了,开始吧。”林永年沉声道,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林砚身上,微微颔首。

议题一:资源与通路

孙秀才首先拿起长长的木杆,点向沙盘北部:

“大同新钢厂址,经实地勘测,主矿体埋藏浅,品位高,易开采。伴生的石灰岩、煤炭资源就在左近,得天独厚。”

他详细汇报了水源勘测结果、厂区初步平整进度,以及连接矿区和规划中厂房的窄轨铁路线勘探情况。

傅建业接着补充道:

“太原至大同的主干道,一期工程(太原至忻口)已全线贯通。二期(忻口至原平)路基已完成八成。最难的是三期,要穿越勾注山(雁门山),需要开凿三处总长超过五里的隧道,架设七座大中型桥梁。”

他脸上露出既疲惫又自豪的神色,“多亏了泰山马车队和咱们自产的水泥、炸药,不然这种工程想都不敢想。预计最迟到明年秋天,全线可初步通车。”

林砚仔细听着,偶尔问及关键节点的技术细节和材料供应强度。

沙盘上,那条蜿蜒北上的交通动脉被清晰地标示出来,如同一条正在苏醒的巨龙。

议题二:农业与生态

孙秀才的木杆又移向大同周边广袤的、被标记为浅黄色的区域:

“按计划,过去两年我们在大同、朔州、丰镇一带圈占盐碱地、荒地共计四十二万亩。其中,第二代蒲公英橡胶草试种一万两千亩,去年平均亩产干根五百五十斤,胶质提取率约百分之二十八,达到预期。另外在长治种植第二代杜仲种植八千亩,长势良好。今年计划将第三代橡胶草扩种至四十万亩,第三代杜仲扩种至两万五千亩。”这是应对未来橡胶封锁的生命线,也是改造北方荒芜之地的生态实验。

“另外,设在丰镇的军马场已用贝尔修伦、佩尔什种马、夏尔马九十匹,与本地蒙古马杂交,首批驹子已降生,体格外观、骨架力度明显优于本土马驹。预计三年后可初步形成规模畜力。”

他还提到,由黑风寨水库灌溉的三十万亩良田已连续两年丰收,成为支撑北进战略的“种子基地”,已提供足量的棉花、潞麻、大豆、甜菜等已经过第一次迭代的种子。

林家村出产的第四代林耐一号麦种已亩产达到472斤,品质比第一代更高,所有的种子全部供给丰泰公司。东方兰梦小米控制在林家村种植不外流,品质也提高了很多。

长治的林耐二号冬小麦的种子,在过去1915年已覆盖全省1千万的农田,今年收获后,山西将不再缺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