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2075万元(2/2)
林砚掂量了一下手中的银元,分量十足,图案精美,声音清脆悠长,确实是上好的“袁大头”级别甚至略优的货色。
“很好。”苏婉贞将银元收起,“产量要跟上,不仅要满足银行兑换和新币发行,未来公司发放薪饷、收购原料,也要逐步改用我们自己的银元。”
离开了喧嚣的铸币厂,母子二人在护卫的簇拥下登上了返回村中的马车。
车上,苏婉贞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快速地计算着。
“加上新得的黄金,我们的黄金储备已有十三万两,极为雄厚,远超任何一家山西境内的票号钱庄。白银储备达七百万两,更是充足。”
“这样我们的准备金合计:130万两(黄金兑白银按1:10折算)+700万两(白银)=830万两白银”
她眼中闪烁着锐利光芒,“按照你的建议,我计划将晋兴银行的纸币发行准备金率,定为40%。其中,25%为黄金及硬通货(包括这些新银元),15%为国债、优质商业汇票等短期信用票据。”
“最大发行量:830万两×2.5倍=2075万元”
这个准备金率在当下看来是极为保守和稳健的,甚至显得有些浪费资本。
但林砚深知信用一旦崩塌的可怕后果,坚持必须留有充足的缓冲空间。
苏婉贞总结道:“如此,我们便初步构建起了白银储备-银元实物-晋兴银钞三位一体的货币体系。以十足准备银券取信于民,以信用保证银券方便工商,以自铸银元巩固币值,再以庞大的贵金属和产业资本作为最终底气。”
这套方案稳健而富有远见,既考虑了当下的信用建立,也为未来的金融扩张留下了空间。
林砚听完母亲的完整阐述,脸上露出了崇拜的神色。
“娘,你真厉害,”林砚点头同意,“按这个方案,我们的纸币,会比沉甸甸的银元还踏实。”
他望向车窗外飞速掠过的农田和正在兴建的工厂,缓缓道:“等到我们的纸币凭借十足的准备金和领航者公司的庞大实体信用,彻底站稳脚跟,流通三晋甚至更远的时候……”
他没有说完,但苏婉贞已然明白。
那时,晋兴银行所掌握的,就不仅仅是财富,而是一种无形的、却足以影响一切的权力——金融的权柄。
首批新银元和晋兴银元券,优先通过三条渠道流向市场:
军饷发放:阎长官麾下部分嫡系部队及完全由林家掌握的保安团、护厂队,其军饷开始尝试部分以新银元和新钞发放。大兵们拿到沉甸甸、亮闪闪的新银元,比拿到杂色银两或信誉不明的纸币要高兴得多,对新币的接受度极高。
公务结算:与林家关系密切的长治、晋城等地政府机构,在采购、工程款项支付时,开始尝试接受甚至要求使用新币结算。
领航者体系内部:所有领航者旗下工厂、矿山、公司的员工薪资、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全部以新银元和晋兴银元券进行结算。庞大的内部流通体系,瞬间为新币提供了坚实的消化基础和应用场景。
效果立竿见影。
在长治领航者机械厂门口,刚领到薪水的工人们好奇地掂量着新银元,互相敲击听着那清脆悦耳的声音,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这大洋真亮!比外面那些强多了!”
“是啊,听说能一个换七钱二银子呢!去银行就能换!”
“换啥?厂里小卖部、合作社都收这个,比银子方便多了!”
在太原,一家与领航者公司有生意往来的布店老板,收到对方支付的一叠崭新的伍圆晋兴银元券时,起初还有些犹豫。但看到钞票精美的印刷、特殊的质感,又想到领航者公司的金字招牌,便试着去晋兴银行太原分行要求兑换。
柜员笑容可掬,当场清点,毫不犹豫地按照牌价1圆钞兑换1枚领航银元(或等值七钱二分白银),整个过程顺畅无比。老板拿着沉甸甸的银元出来,心里顿时踏实了,对那轻便易携的钞票好感大增,下次交易时甚至主动提出:“能否多给些钞票?”
信誉,就在这一点一滴的兑现和流通中,悄然建立。
晋兴银行各分行的柜台前,也悄然挂出了醒目的水牌,上书:“本行发行之银元券,见票即兑十足银元。本行新银元,成色足重,童叟无欺。”
充足的贵金属储备,是这条告示最硬的底气。
苏婉贞每日都会审阅各分行报送的兑换数据。
初期,出于好奇和试探,前来兑换银元的人不少,金库的白银流出量可观。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兑换的比例开始稳步下降,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并愿意持有这种轻便的纸币。
而通过回收白银、发行纸币,银行实际上获得了可观的“铸币税”收益,这部分资金又被迅速投入到新的工业和金融扩张中,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