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麦熟惊城(2/2)
他转过身,面向一直静坐在公案后、面无表情的林永年。
他的脸憋得通红,脖颈上青筋暴起,终于从胸腔里挤出一句变了调的嘶吼:
“县尊!核验完毕!全县三百一十七万八千亩冬麦,亩产平均二百二十一斤!二百二十一斤啊!”
安静。
然后,是轰然一下的骚动。几个年轻的书办忍不住跳了起来,又赶紧捂住嘴。老成的则死死攥着桌角,指节发白,胸膛剧烈起伏。
二百二十一斤!不是一石,不是一石半!是远超他们最乐观预估的数字!
程录事眼圈瞬间红了,声音带着哭腔和一种不真实的飘忽:“老天爷……全是上好的水浇地……全是那林一号良种……全是这个数……县尊,光是田赋折粮,入库的……入库的就得是这个数……”他伸出两根手指,又加上三根,自己都算不清了。
林永年坐在案后,脸上依旧看不出太多波澜,只是叩着桌面的指节停顿了一瞬。
他目光扫过程录事激动到扭曲的脸,扫过满屋子人那狂喜又近乎癫狂的眼神。
他缓缓站起身。
走到窗边,望着西边那片映得天际都泛着金光的麦海。风吹麦浪的低沉轰鸣,似乎隐隐传来。
城里不知哪处,似乎有零星的鞭炮响,像是试探。
林永年转过身,声音平静得没有一丝涟漪,却像冷水浇熄了屋内的沸腾。
“所有数据,封存。程录事,再造一份详册,只列各乡实收田赋粮数,明日呈报。”
“传令工业区运输处。所有骡马、车辆、人手,即刻待命。”
“通知武警部队。加派双倍人手,护好各乡收粮点及转运路途。”
命令一条条下达,清晰冷峻。书办们抓起毛笔,录事们抓起印章,奔跑着冲出门去,脸上的兴奋被一种紧张的肃穆取代。
没有欢呼,没有庆典,只有一种沉默而高效的、如同精密机器运转般的忙碌。
广袤的田野上,深蓝色的浪潮再次涌动。
无数的领航者员工手持镰刀,组成一道道移动的切割线,所过之处,金黄的麦浪成片倒下,被迅速捆扎成结实的麦个。工业区的运输车队轰鸣着,沿着田间路网将这座金色的山峰,运往各处规划好的、坚壁清野般的打谷场。
打谷场上的脱粒、扬场、晾晒工作紧张有序。但更关键的工作,发生在晾晒之后的分选环节。
在所有重要的打谷场和粮仓入口,都增设了由林家村老农和少年团农业组骨干负责的选种台。金黄的麦粒如流水般经过他们的手和特制的筛具。
县衙统计处的最终报告很快呈送到林永年案头:
“全县三百一十七万八千六百亩冬麦,总产逾七亿斤。经严格分选:
优级麦种:约三千五百万斤,已入库封存。
良级麦种:约两亿五千万斤,已入库封存。
一级麦子:约四亿两千万斤,已入库封存。”
林永年看完报告,对侍立一旁的孙秀才道:“告诉我守好了,那是明年收成的根基。良级种,是咱们手里的硬通货,怎么换,换什么,待我细细思量。”
他顿了顿,“至于一级粮,按在册的员工每户每人(961150人)二百斤马上分下去。要让每一个干活的人都知道,只要出力,就能吃饱饭,吃自己种出来的饱饭。”
粮仓,依旧是这幅丰收图景中最深沉厚重的底色。
潞城西部的溶洞群入口,闸门大开。
武警部队的士兵们荷枪实弹,警惕地守卫着这条通往山中宝库的咽喉要道。
洞内,经过加固拓展的巨大空间里,干燥阴冷,一袋袋封装好的优级麦种和良级兑换粮堆积成山,仿佛金色的山峦。
这里是长治战略储备的核心,一百二十万立方的庞大容量,足以吞下这惊人丰收的大部分精华,为林永年口中的底气提供最坚实的物质支撑。
夏收的热浪渐渐平息,打谷场恢复了空旷,田野里只剩下整齐的麦茬。
粮在手,心乃安。
这自产、自选、自储、自用、并可对外交换的巨量粮食,构成了一套完整且封闭的内循环体系,成为了领航者公司和林永年掌控之下最强大的稳压器。
一个将命脉牢牢攥在自己手中的长治,正以一种沉默而自信的姿态,屹立在1914年的华北大地之上。
它的富裕,不张扬于外,却深植于那遍布群山的仓廪之中,体现在那即将按1:10比例换回外部资源的良种之上,更融入了近百万员工每日餐桌上的面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