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以市场换技术(2/2)
“华比公司在铁路矿业经验丰富,可否考虑在太原设立一个常驻的技术服务处?
并承诺在未来三年内,为工业区培训至少五十名合格的设备操作与维护工程师?”
她转向马里奥·罗西:
“安萨尔多的融资条件很有吸引力。
但我们更希望,部分核心部件能在未来逐步实现国内采购或组装,以降低长期维护成本。
贵公司是否愿意就此进行技术合作的探讨?”
最后她对汉森说:
“史密斯公司的设备以耐用著称。
若我们采购,希望贵公司能提供覆盖整个工业区建设周期的专家现场指导,并确保十年内的零部件供应价格稳定。”
她的要求,条条都超出了简单的贸易范畴,直指技术转移、本地化服务和长期绑定。
“诸位先生,”苏婉贞身体微微前倾,语气真诚而有力,“山西市场潜力巨大,但开发之初,亦需投入与培育。
晋兴与领航者愿意作为诸位打开山西乃至整个中国内陆市场的桥梁与基石。
但这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与信任。
我们提供市场准入和本土资源,希望换取诸位最先进的技术、最优惠的合作条件以及最真诚的长久承诺。”
“这是一种互相支持,互相成就的合作。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共同在这片土地上,建造起真正坚实、繁荣的工业基础。”
她说完,会客室内陷入了一片沉思的安静。
三位洋行代表交换着眼神。
苏婉贞的提议无疑增加了他们的成本和风险,但也描绘了一个远比单次销售更诱人的长远蓝图——深度嵌入一个快速崛起的区域性工业体系,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范德维尔德首先打破了沉默,他谨慎地措辞:
“苏行长的远见令人敬佩。
设立技术服务处和培训工程师,华比公司原则上可以考虑,但具体规模和成本,需详细评估。”
马里奥·罗西则显得更为兴奋:
“技术合作?
哦!当然!我们可以派工程师来!
安萨尔多最喜欢交朋友了!我们可以详细谈!”
汉森沉吟片刻,点了点头:
“现场技术指导和长期零部件供应保障,是合理要求。史密斯公司可以承诺。”
初步的意向在谨慎的氛围中得以确立。
作为副行长的周世安适时地接过话头,开始安排后续的具体技术对接和商务谈判流程。
送走三位心思各异的洋行代表,苏婉贞缓步走到窗边,看着太原城渐渐亮起的灯火。
周世安走到她身后,低声道:“行长,他们的条件似乎…”
“他们还在衡量。”苏婉贞打断他,语气平静,“让他们看到我们的决心和潜力,也让他们知道,进入山西市场,必须按我们的规矩来。这不是乞讨,而是合作。”
她转过身,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真正的好戏,还在后头。等工业区一动工,需要的不只是这几家的设备。到时候,该着急的,就是他们了。”
欧洲的紧张局势,或许正是一个压价的绝好筹码。
这一点,她心里清楚,但此刻还不必点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