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从民国种田开始科技兴国 > 第266章 理和度

第266章 理和度(2/2)

目录

记住,三点一线是理,扣动扳机是行!

知行合一,子弹才长眼睛!”

小虎屏息,努力将课堂上那模糊的度与肩头沉重的枪械联系起来,汗水滑进眼角,火辣辣的疼。

-----------------

阿青背着帆布包,跟随医疗组数百人的队伍,在须发皆白的林百草带领下,先抵达后山层叠的梯田药圃。

整齐的田垄里,薄荷、紫苏、金银花散发着浓郁的混合药香。

林百草声音在山风中飘散:

“识药,先识其性,知其理。

薄荷辛凉,发散风热,如春日和风;紫苏辛温,解表散寒,如冬日暖阳。

性味不同,功用迥异。”

他捻起一片薄荷叶,“闻其清冽,透达之力自在其中。”

接着,队伍转向更高处的山林。

浓荫蔽日,空气陡然清凉湿润。

这里是林下仿生态药圃。

腐殖土松软深厚,高大的乔木下,三七、黄精、天麻等喜阴的名贵药材在模拟自然的环境里悄然生长。

林百草指着一株叶片独特的幼苗:

“看!这才是真正的三七!

根如姜块,金疮要药!

止血散瘀,消肿定痛!

记住它的叶形、脉络、周围伴生的蕨类!

在这里,它不靠人力浇灌,靠的是天光、地气、雨露的度!

仿其生境,方能得其真性!

今日任务,每人辨识并记录五株林下三七的生长环境特征,错一株,晚课加背《滇南本草》三页!”

阿青立刻蹲下,小心翼翼地拨开腐叶,用炭笔在纸上快速勾勒,鼻尖萦绕着泥土、腐殖质和淡淡药草的混合气息。

她想起建生说的度,在这里,就是顺应自然的微妙平衡。

-----------------

余建生没有直接去工厂或农田,而是先冲向了数学教研组办公室。

他红着脸,向那位太原先生请教那道最优灌溉渠流量分配题卡住的边界条件。

先生耐心讲解,用粉笔在旧报纸上演算:

“看,这里引入Y,是为了处理不同支渠的阻力系数和需水量差异,边界条件的关键在于主渠水压的稳定性约束……”

建生豁然开朗。

道谢后,他才匆匆跑向农业组在十万亩梯田中的试验田集合点。

老把式林茂田正蹲在田垄上,捏着一把土给学生看:

“土太板了!

根憋得慌!

就像人堵住了口鼻!”

他拿起改良钉耙,“沿着苗行,浅浅地松!破开硬壳,让根喘气!记住,松土的度!深了伤根,浅了无用!根活,苗才旺!地有理,伺候不好,它就给你脸色看!”

建生接过钉耙,俯身劳作。

汗水很快浸湿了绿色的后背。

他一边小心翼翼地松土,一边回味着刚才的数学公式和眼前土地的需求。

水流、土质、作物、公式里的变量,似乎隐隐约约有一条线,将它们串联起来。

-----------------

春妮所在的纺织组队伍,在温婉却目光锐利的林巧姑带领下,来到新建染整车间区域。

空气中飘散着靛蓝染料特有的微涩气息和新鲜木材的味道。

巨大的染池已砌好,一排排晾晒架矗立。

林巧姑没有立刻让学生动手,而是拿起一块白布和一捆细麻绳:

“绞缬的理,在于束缚与渗透。

捆扎的松紧、位置、形状,就是控制染料度的阀门!”

她手指翻飞,灵巧地折叠、捆扎,白布在她手中变成一件待解的谜题。

“火候是染色的魂!

染液温度、浸染时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咱们要的蓝,是太行山雨后初晴的天,透亮,沉静,洗多少次都不掉魂!”

她将捆扎好的布投入翻滚的靛蓝染锅,用长棍缓缓搅动。

片刻后捞出,在清水中漂洗,解开绳索。

一幅蓝底白花、图案灵动独特的布料在众人面前展开,引来一片低低的惊叹。

春妮屏住呼吸,仿佛看到了数学方程里优美的曲线在布料上具象化。

她拿起白布,学着林巧姑的样子,尝试着折叠、捆扎。

指尖触碰着棉布的柔软和麻绳的坚韧,心里琢磨着那个度——束缚的力度,浸染的时间,火候的掌控。

这方寸之间的蓝白世界,同样蕴含着精微的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