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养鸡规模扩张(2/2)
“鸡蛋呢?够分吗?”林砚问起供应。
“够!现在宽裕多了!”六婶眉开眼笑,“每天五百多个蛋,受精的按计划入孵。剩下那些个大漂亮的未受精蛋,咱们按你说的,优先保证民团、少年团那些半大小子们,还有村里的老人、娃娃和病号,隔天就能分到一个!大伙儿都念着砚哥儿你的好呢!剩下的,才让老周安排着,小部分卖给村里实在想要的,大部分都存着,等攒多了,按你爹的意思,送到工业区伙房去,给工人们加点营养!你是没看见,工人们拿到鸡蛋时那个高兴劲儿!”
林砚点点头。鸡舍的良性循环已经初步建立:环境优、管理严、孵化强、产出稳、分配有序。这不仅仅是一个养鸡场,更是林家村乃至工业区一个重要的营养和信心来源。
他走到孵化盘边,看着那些叽叽喳喳、充满活力的小生命。一个月前,那还是冰冷的蛋。现在,它们是希望,是未来餐桌上丰盛的肉食,是工业区工人碗里珍贵的油水,是林家村生机勃勃的一部分。
首批雏鸡那稚嫩却充满力量的鸣叫,汇成一片,在这温暖的孵化室里回荡。
这声音,比他预想的还要动听,是这场艰难创业中,最嘹亮、最鼓舞人心的凯歌。
它宣告着,林家村的养鸡事业,已经成功地越过了最艰难的起步阶段,正扇动着稚嫩的翅膀,准备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林砚身影出现在田埂上,眼前的景象,饶是林砚早有心理准备,也忍不住微微屏住了呼吸。
二十天前,这片麦田已是油绿深浓、茎秆粗壮、分蘖惊人的模样,引得大舅苏伯钧震撼不已。而此刻,它仿佛被无形的神笔再次泼洒了浓墨重彩!
那一片片深油绿已悄然褪去了几分青涩,染上了一层沉稳的、饱含力量的黄绿色调。最令人心惊的是麦穗——它们已不是十天前刚抽出的纤细模样,而是像被灌足了浆水的纺锤,沉甸甸地垂下了头!每一穗都鼓胀饱满,密密麻麻的麦粒在初升阳光的照耀下,仿佛镀上了一层浅金色的釉光。
麦秆依旧粗壮如小指,甚至因为承载着过于丰硕的穗头,在晨风中微微弯出了坚韧的弧度,形成一片低垂的金绿色海洋。分蘖众多的植株彼此依靠,将田垄挤得满满当当,几乎看不到却显得更加厚实坚韧,边缘甚至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金边,那是即将走向成熟的标志。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郁的、带着阳光和泥土气息的麦香,甜丝丝的,却又蕴含着粮食最本真的醇厚。这香气比十天前更加浓烈,几乎凝成了实质,吸入肺腑,让人心头都沉甸甸的,充满了踏实感。
林砚蹲下身,小手小心翼翼地拂开一丛浓密的麦叶。他看到的景象印证了他的感知:麦穗的颗粒感极其明显,麦芒坚硬,指尖轻轻捏住一颗麦粒,饱满坚硬,几乎感觉不到多少软糯的浆水——灌浆期已近尾声,籽粒正迅速走向硬实。
这长势,何止是“顶尖”!
这分明是在挑战着时序的极限!按常理,冬小麦此时应处于灌浆盛期,距离完全成熟、麦秆彻底枯黄变脆的收获期(蜡熟末期至完熟期)至少还要一个多月。可眼前这片麦田,那饱满低垂的麦穗,那厚实坚韧、边缘泛金的叶片,那弥漫的浓烈麦香,无一不在宣告着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它们正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提前走向成熟!
林砚站起身,小小的脸上神色沉静,眼底却映照着这片金绿色的、奇迹般的麦浪。他伸出手,指尖似乎有微不可查的气流拂过沉甸甸的麦穗。
快了。他在心里默默道。这比村里经验最丰富的老把式预估的收获时间,似乎还要提前一点。那两石(约120公斤/亩)的惊人产量,仿佛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估算,而是沉甸甸地挂在了这片提前向天地献礼的麦穗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