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交趾见闻(2/2)
朱棣点点头道:
“没错,虽然他们都是大明的子民,但朝廷还是不好用强的。”
“最好能让他们主动同意增加税赋,这一点,之前解学士给朕出的主意,效果就十分不错。”
“一本《永乐大典》,虽然奏效明显,奈何能够照顾到的家族数量有限,税赋来源终究是不足。”
“对了,如今江南大族对于朝廷的科举取士,反响如何?”
郑和斟酌了一下措辞道:
“启禀陛下,江南士绅和大族,普遍觉得朝廷每年的科举,范围太小,竞争太过激烈,只能说狼多肉少,无法均分。”
“一些家族因为缺乏仕途底蕴,所以哪怕家资丰厚,也无助于子孙入朝当官。”
朱棣笑着点头道:
“所以,朝廷才有了同进士出身和恩科,乃至捐监等措施,就是为了方便他们所创啊。”
郑和踟躇半天,才缓缓道:
“但如今江南氏族们却觉得,这种方式当官,并不划算……”
“嗯?”
朱棣一愣:“这是什么意思?”
郑和苦笑道: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江南流行起‘买官不如学技术’的口号了。”
“据奴才所知,如今江南的士子们,已经渐渐把读书当官的目标,转换为免费学技术了。”
朱棣纳闷道:
“免费?还有这种地方?”
“正是,据说那学府正在交趾。”
“交趾!”
这两个字,一下子唤醒了朱棣的记忆,他想起那个写出《灭蝗论》的姜异路,正是自称在交趾学习农业。
“莫非,在那个贫鄙之地,已经建成了能够吸引人才的高等学府?”
朱棣不动声色,看了看郑和道:
“说说你对这件事的具体了解。”
“是。”
郑和点头,仔细回忆了一下道:
“奴才这次回到大明,特地拜访了不少沿海一带的大族,虽然刚开始见面的时候他们比较热情,但一谈到进学和科举,表情就变得怪异。”
“奴才后来一问才知道,原来他们家中有几名子弟,已经在交趾学习了半年以上时间。”
“据说交趾刚开始招生的时候,大家都不相信,他们甚至编出了交趾好赚钱,遍地是黄金的说辞。”
“但效果并不太好。”
“直到后来,交趾郡如今的参事胡良,开始在江南各地寻访落榜士子,劝说他们到交趾免费学习技术,学成后还会提供工作机会。”
“正因如此,才有越来越多的学子,不惜翻山越岭,去到那不毛之地求学。”
朱棣听得脸色阴沉,细细琢磨着郑和的话:
“胡良……”
“我记得他好像是交趾胡氏朝廷的使者,还代表胡氏来京城出使过。”
“没想到在胡氏覆灭后,居然能侥幸活下来,居然还当了交趾郡的参事,哼,倒是个左右逢源的人物。”
“郑和,出海之事可以先缓一缓,你不如先去一趟交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