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文物修复大师听雨(1/2)
敦煌归来后的生活,仿佛湍急河流汇入开阔江面,呈现出一种异常的平静。
阮糖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青黛基金会”的筹建,和母亲手稿的整理出版中。
那些泛黄的纸页上,不仅记录着“盘古”的雏形,更闪耀着母亲对科技与人文关系的超前思考。
秋意渐浓,梧桐叶落。
这日,阮糖正在基金会临时办公室审阅一份青年作家的资助申请,手机响起,是二哥阮砚松打来的。
“糖糖,忙不忙?”
阮砚松的声音带着一丝刻意压制的急切。
“还行,在看稿子。二哥,有什么事吗?”
阮糖放下笔,揉了揉眉心。
“是故宫博物院书画部那边,出了件大事。”
阮砚松语速加快,“‘唐宋翰墨精华展’的镇展之宝,那幅唐代韩幹《照夜白图》摹本,在前期检查时发现了一处极其隐蔽的暗伤,在画心马首鬃毛的关键位置,绢素断裂,颜料也有剥落,情况很棘手。”
阮糖坐直了身体:“专家们怎么说?”
“国内顶尖的几位书画修复大师都看过了,损伤位置太刁钻,修复难度极大,谁都不敢轻易下手。
怕一个不慎,毁了画意,造成永久性损伤。展览开幕在即,时间紧迫,王院士他也在专家组里,是他力排众议,向我推荐了你。”
阮砚松语气带着鼓励,“糖糖,王老师说你的眼力和对古物材质的理解远超常人,他觉得你可以试试。”
阮糖脑海中浮现出那位和蔼睿智的老者形象。
在学校考试时她答完卷觉得无聊,便随口说了一嘴,没想到王老师一直记着,并在这种关键时刻想到了她。
她出于个人兴趣,学习了许多冷僻的古代技艺,其中就包括书画修复。
她的精神力和对微观能量的感知,在这种极需耐心和精准的领域,似乎有着天然的优势。
这些,她无法对二哥细说。
“我知道了二哥。”阮糖的声音依旧平静,
“把地址和联系人给我,我过去看看。”
故宫博物院书画修复室内,空气凝重得仿佛冻结。
巨大的修复案台上,铺陈着那幅珍贵的《照夜白图》摹本。
画中骏马神采飞扬,昂首嘶鸣状欲破绢而出。
然而在马首关键鬃毛部位,那道细微却刺眼的裂痕,以及周边因颜料剥落形成的空白点,如同绝代佳人脸上的伤疤,让围在案旁的几位白发专家面色沉郁,叹息声此起彼伏。
“老周,你那‘全色’的法子风险太高,颜色稍有不协,整幅画就完了。”
“关键是接笔,这笔意是韩幹的‘骨’,接不好,马就失了神。”
“时间太紧,真是要了老命了……”
这时,门被推开,阮砚松引着阮糖走了进来。
瞬间,所有目光齐刷刷投射过来。
看到阮砚松身后是一位如此年轻的姑娘,几位老专家眼中难以掩饰地流露出惊讶和深深的疑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