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营中观弊病,阳明点醒二公心(1/2)
张仑领着王守仁。
大步往前迈。
军靴踩在营道的碎石上。
噔噔作响,震得石缝里的草屑都跳起来。
徐延德默默跟在一旁。
指尖捻着袖角的褶皱,心里还在琢磨刚才的操练建议。
三人一同朝着五军营的营房走去。
这一路走来。
五军营内的景象。
着实让王守仁心头一沉。
比他预想的还要糟糕。
不少士兵懒懒散散。
没半点“京营精锐”的样子。
有的士兵。
竟靠在长矛杆上。
脑袋一点一点地打盹。
口水顺着下巴往下淌。
滴在胸前的山文甲上。
积成小水洼,干了后留下白印子。
都没察觉。
有的士兵。
三两成群地聚在墙角。
手里捏着草棍儿。
眉飞色舞地闲聊。
嘴里说的不是操练技巧,不是战场战术。
竟是“西市酒楼的酱肘子比东市香”“城南窑子新来了个姑娘”。
声音大得连路过的将官都能听见,却没人管。
还有的士兵。
蹲在帐篷后。
偷偷摸摸地用半袋军粮。
换了个小陶罐的劣酒。
正抿着嘴往喉咙里灌。
见有人来。
慌忙把陶罐往草堆里塞。
手忙脚乱地抹了抹嘴,试图蒙混过关。
王守仁一路观察。
眉头渐渐紧锁。
原本平和的脸。
此刻像覆了层霜,冷得吓人。
嘴角抿成一条直线,连腮帮子都绷得发紧。
他猛地停下脚步。
转身看向张仑和徐延德。
声音里带着冰碴儿,像寒冬里的风:
“二位国公世子。
这便是五军营的日常景象?
陛下让我来整顿的。
就是这样的‘精锐’?”
张仑听闻。
脸上“唰”地红了。
像被泼了盆滚烫的热水。
眼神往旁边躲,不敢看王守仁的眼睛。
他支支吾吾地解释。
声音比蚊子哼还小,透着心虚:
“呃……平时倒也还好些。
今日得知王参军要来。
许是这些士兵……呃……想松快松快。
反倒有些懈怠了。”
徐延德也在一旁附和。
手往额头上抹了把。
像是在擦不存在的汗。
满脸无奈地说道:
“是啊。这些兵油子。
平日里就爱偷懒。
骨头比石头还懒,鞭子抽着都不动。
我们也没少管教。
骂也骂了,罚也罚了。
鞭子都抽断了两根。
可他们就是屡教不改。
实在让人头疼。”
王守仁没接他们的话。
只是鼻子里“哼”了一声。
那声“哼”里满是不屑。
再次迈开脚步。
往前走时。
袍角扫过地上的草。
带起一串灰,落在士兵的靴底。
走着走着。
他突然停在一个士兵跟前。
那士兵正靠在树桩上。
甲胄松松垮垮地挂在身上。
左腰的甲带耷拉着。
像条没系紧的腰带,晃来晃去。
王守仁指着他。
神情严肃得像块铁,连声音都沉了:
“你们看那个士兵。
铠甲的带子都没系好。
松松垮垮地挂在身上。
左腰的甲带松了三寸。
真要是遇着蒙古人突袭。
甲胄能滑到肚子上!”
“倘若此时突然有战事爆发。
敌军骑兵冲过来。
他能来得及披甲上阵吗?
这岂不是白白送死?
还是嫌自己的命太长了?”
张仑顺着王守仁手指的方向看去。
脸“腾”地又红了。
比刚才更甚,像烧红的烙铁。
他往前冲了两步。
指着那士兵就骂,声音震得树叶子都掉:
“你个混帐东西!
甲带都系不好!
等着挨二十军棍吗?
还不赶紧系紧!”
骂完又转头对王守仁。
语气里带着慌,还有愧疚:
“王参军所言极是。
回头末将一定好好教训他。
让他跪在营门口反思三个时辰。
长长记性!
再让各队将官挨个检查士兵的甲胄,漏一个罚一个!”
一行人继续前行。
没走半柱香的功夫。
就到了兵器库门口。
守库的士兵正靠在门柱上打盹。
听见脚步声才猛地惊醒,慌忙站直。
王守仁停下脚步。
掀开门帘往里瞅。
一股铁锈味混着霉味。
“呼”地涌了出来。
呛得他皱了皱眉,忍不住咳嗽了两声。
只见里面一片狼藉。
长枪斜七竖八地靠在墙上。
枪头都生了锈。
绿一块黄一块,像长了霉的馒头。
有的枪尖甚至弯了。
用手一掰,锈渣“簌簌”往下掉。
弓箭的弦。
松松垮垮地耷拉着。
有的弦上还沾着蛛网。
用手指弹一下。
“噗”地一声,软得像根棉线。
毫无弹性可言。
这样的弓箭。
怕是连十步外的稻草人靶子都射不中。
王守仁眉头皱得更紧了。
转身看向徐延德。
声音压得很低。
却带着股子按捺不住的怒气:
“这些兵器。
多久没进行保养了?
枪头生的锈,怕不是有半年了?”
徐延德叹了口气。
头往胸前埋了埋。
脸上露出惭愧之色,声音也低了:
“说起来真是惭愧。
前阵子军饷没能及时跟上。
户部那边拖了三个月。
连士兵的口粮都得省着吃。
这兵器保养的牛油、麻绳。
就没钱买了。
一来二去,就被疏忽了。”
王守仁听后。
缓缓摇了摇头。
眼神像刀子似的刮过兵器架。
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
“兵器。乃是士兵的命根子!
是他们在战场上保命杀敌的关键!
连自己的命根子都不懂得珍惜保养。
还谈什么上阵打仗?”
“这简直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
对国家安危的不负责!
真要是打起来。
用这些破铜烂铁。
是去送死。
还是去给蒙古人送兵器?
去年大同卫的战报里写得清楚。
有士兵的枪头砍在蒙古人甲胄上就断了。
最后被人一刀劈了!”
张仑在一旁听着。
脸色也变得十分难看。
双手攥成拳头。
指节“咯吱”响,泛着白。
他低着头。
声音闷得像打雷:
“王参军说得是。
是末将失职了。
没有管理好兵器库。
末将这就让人去买牛油、麻绳。
今天之内,所有兵器都得擦干净、上好油!”
他们没在兵器库多待。
继续朝着骑兵营走。
刚靠近马厩。
一股刺鼻的臭气就扑面而来。
像堆了十车烂泥,还混着马尿的骚味。
熏得人眼睛发酸,忍不住捂鼻子。
眼前的景象。
再次让他们倒吸一口凉气。
几匹战马瘦得皮包骨头。
肋骨根根分明,像串在架子上的排骨。
站在那里摇摇晃晃。
仿佛一阵风就能将它们吹倒。
马厩里。
粪便堆积如山。
都快没过马蹄了。
苍蝇嗡嗡地绕着飞。
落在马背上,战马都没力气甩尾巴驱赶。
环境恶劣至极,比猪圈还脏。
王守仁走到一匹马跟前。
伸手摸了摸马的脖子。
那马瘦得能清晰摸到骨头。
毛都掉了好几块,露出光秃秃的皮。
见有人碰。
只是有气无力地甩了甩尾巴。
连抬头的力气都没有。
他转过身。
看向徐延德。
眼神里满是忧虑,还有痛心:
“这就是三千营的战马?
就它们目前这副瘦弱不堪的状态。
能追得上蒙古人的战马吗?
蒙古人的战马,一匹能驮两个人跑百里。
这些马,怕是驮一个人跑十里就喘了!”
“在战场上。
战马的速度和耐力至关重要。
这样的战马。
怕是跑两步就得趴下。
如何能胜任冲锋、侦查的任务?
到时候骑兵变步兵。
还打什么仗?”
徐延德被问得头低得更低了。
声音低沉得像蚊子叫,几乎听不见:
“以前……以前不是这样的。
这几年。
粮草供应时常跟不上。
户部给的草料里,一半是陈粮。
士兵们自己都吃不饱,勒着裤腰带过日子。
更别说省下粮食喂这些战马了。
久而久之。
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王守仁听后。
没再说话。
只是默默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心里像压了块大石头。
沉甸甸的,喘不过气。
他想起陛下在暖阁里说的话——
“京营是朕的底气。不能是纸糊的。朕要的是能打仗的兵,不是能摆样子的木偶。”
是啊。
这样的京营。
别说当底气了。
怕是连纸糊的都不如。
战斗力极其低下。
别说对抗来势汹汹的蒙古人了。
怕是连小规模的流民叛乱。
都难以应付。
如此下去。
一旦边军失守。
天子脚下就成了不设防的城池。
国家安危堪忧啊!
众人回到大帐。
王守仁在主位坐下。
端起桌上的茶。
手指捏着杯盖。
轻轻刮了刮浮沫。
喝了口茶,润了润发紧的嗓子。
他放下茶杯。
杯底“咚”地撞在案上。
声音不大,却让帐内的空气都凝住了。
神色严肃地看着张仑和徐延德:
“二位国公世子。
照目前这种情况发展下去。
可不行啊。
真要是蒙古人从居庸关打过来。
这五军营。
怕是连半天都撑不住。
到时候。
咱们怎么跟陛下交代?”
张仑看着王守仁。
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还有急切。
往前凑了凑,椅子腿在地上刮出“吱呀”声:
“王参军。您见多识广。
又懂兵法战策。
可有什么好的办法。
能改变目前的局面?
只要能让京营好起来。
您说什么。
末将都听。
哪怕是让末将亲自去擦枪喂马。
都没问题!”
王守仁思索片刻。
手指在案上敲了敲,节奏沉稳:
“当务之急。得先整顿纪律。
士兵们必须按时操练。
卯时三刻起,酉时三刻歇。
中间只有一个时辰的午饭时间。
不能像现在这样,想睡就睡,想聊就聊。”
“只有通过严格的操练。
才能提高他们的战斗技能和身体素质。
另外。
每日操练前,要检查甲胄、兵器。
甲带没系紧的、枪头生锈的。
一律不许进演武场,先去整改!”
他顿了顿,喝了口茶,继续说道:
“兵器要定期保养。
每三天擦一次枪,上一次油。
每五天检查一次弓弦,松了的要换,断了的要补。
确保在战场上能正常使用,发挥出应有的威力。”
“战马要喂好草料。
每日加一把豆饼,补充营养。
马厩每日清扫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
粪便要及时运走,不能堆积。
让它们恢复体力,保持良好的状态。
毕竟在战场上,战马是骑兵的第二条命。”
“营房也要打扫干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