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朕,朱厚照,开局大杀四方 > 第36章 内阁定计,锋芒藏鞘待时变

第36章 内阁定计,锋芒藏鞘待时变(2/2)

目录

谢迁猛地抬头。

眼里满是惊愕,差点从椅子上弹起来,官帽都歪了:

“首辅!

那可是咱们的门生故吏!

是跟着咱们一起从翰林院出来的,是咱们的‘自己人’!

要是都查下去。

文官集团就散了啊!

到时候,朝堂上就没人能跟陛下‘制衡’了!”

“难道等着陛下亲自动手,把咱们一起掀翻吗?”

刘健打断他。

声音陡然拔高,震得案上的茶盏都晃了晃,茶水洒出来,浸湿了《盐铁司月报》的边角。

“张锐在供词里写了多少人的名字?

二十七个!

从六部主事到地方知府都有!

王逊的密信里牵连了多少巡抚?

三个!

都是咱们提拔的!

真要一一清算。

内阁能独善其身?

你我能逃得了干系?”

谢迁被问得哑口无言。

嘴唇动了动,像要辩解,却没说出一个字。

他知道刘健说得对。

那些年他们默许的“潜规则”——盐商送的“岁敬”、官员的“冰敬炭敬”、门生的“孝敬钱”。

那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贪腐——河工款挪用、赈灾银克扣、盐税偷逃。

此刻都成了悬在头顶的利剑。

陛下不捅破。

是给他们留面子,留退路。

可要是他们不识趣,还想着护着“自己人”。

这面子随时能变成刀子,把他们一起砍了。

“那……以后怎么办?”

谢迁的声音低了下去。

带着一丝茫然,像迷路的孩子。

他当了一辈子文官。

习惯了以“清流”自居,习惯了“文死谏”的风骨。

习惯了跟皇权保持距离,甚至必要时据理力争,维护“文官体面”。

现在要他反过来。

配合陛下清理门户,把自己的门生故吏推出去问罪。

总觉得心里不是滋味,像吃了苍蝇。

“以后?”

刘健望着窗外抽新枝的梧桐。

新枝嫩得发亮,却得在烈日下低头。

沉默了片刻,他缓缓开口:

“以后。

少说话。

多做事。

不该争的,不争;不该护的,不护。”

“陛下要推行新政,整顿盐税、清查河工款。

咱们不拦着,还得帮着草拟章程;

陛下要整顿吏治,抓贪腐、罢庸官。

咱们帮着搭把手,把那些‘刺头’先交出去。”

他顿了顿。

补充道,语气里带着无奈:

“至少。

在陛下站稳脚跟之前。

在他把京营握在手里、把新人扶起来之前。

咱们得安分守己,夹着尾巴做人。”

谢迁明白他的意思。

新皇刚登基,根基未稳。

还不能动他们这些四朝元老、内阁阁老。

不然文官集团必然大乱,地方巡抚可能哗变,蒙古人和藩王也会趁机作乱。

可等陛下把京营的兵权牢牢抓在手里。

把欧阳铎那样听话的新人扶上六部尚书的位子。

到时候再想动他们。

就容易多了。

张锐、李宾、王逊他们。

就是最好的例子——先拿“小官”开刀,敲山震虎,再一步步收拾“大官”。

“这新皇……”

谢迁忽然叹了口气。

语气里带着复杂的情绪——有忌惮,有无奈,还有一丝隐秘的敬佩。

“真真是集合了大明皇帝的所有优点。

有洪武爷的铁腕,永乐爷的谋略,仁宣二帝的容人,还有……比先帝更足的锐气。”

刘健没反驳。

他想起洪武皇帝的铁腕——杀贪官如割草,连开国功臣都敢杀。

想起永乐皇帝的雄才——五征漠北,迁都北京,掌控朝局滴水不漏。

想起仁宣二帝的宽仁——休养生息,善待老臣,稳定民心。

想起弘治皇帝的勤政——每天批阅奏折到深夜,却少了点“狠劲”。

而眼前的朱厚照。

似乎把这些都占全了。

他有洪武、永乐的雷霆手段。

敢动外戚张鹤龄,敢查文官集团,说抓就抓,毫不手软。

他有仁宣的容人之量。

明明握着他们的把柄,却没赶尽杀绝,还给了条“听话”的活路。

他更有弘治皇帝没有的锐气。

敢碰那些积弊多年的沉疴——盐税亏空、河工贪腐、文官结党。

敢直面文官集团的盘根错节,不怕把天捅破。

这样的皇帝。

是社稷之福。

却也是他们这些老臣的劫数。

“罢了。”

刘健拿起案上的朱笔。

笔杆是象牙的,还是先帝赐的。

他在《盐铁司月报》上批了一行字。

笔尖划过纸页。

发出“沙沙”声,像在宣判:

“着盐铁司即刻彻查江南盐税亏空,不得隐瞒。

限三日内上报详细清单,逾期严惩。”

笔锋落下。

墨迹在纸上晕开。

像一个句号。

也像一个新的开始——属于内阁的“妥协”之路。

谢迁看着那行字。

心里最后一点抵触也消失了。

他知道。

从今天起。

内阁的日子。

再也不会像从前那样了——再也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也不能“护着自己人”了。

值房外传来一阵脚步声。

很轻,是户部的小吏来送季度账册。

刘健扬声道:

“进来吧。”

小吏推门进来。

手里捧着厚厚的账册,低着头,不敢看两位阁老的脸。

见两位阁老神色平静,只是眼神有些冷。

还以为刚才什么都没发生。

只有刘健和谢迁自己知道。

有些东西。

已经彻底变了——他们的锋芒,得藏起来了;他们的“体面”,得让给“江山”了。

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

落在摊开的账册上。

把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照得一清二楚。

就像朱厚照的眼睛。

什么都瞒不过,什么都逃不掉。

他们这些老臣。

也该收收锋芒了。

等风头过去?

刘健望着窗外的烈日,心里苦笑。

不。

或许。

这风头。

就不会再停了。

陛下要的,不是“暂时的整顿”,是“彻底的清洗”。

而他们。

要么跟着陛下的脚步走。

要么。

就像张锐他们一样,成为清洗的“牺牲品”。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