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恐怖时代:从斩诡开始永生不死 > 第133章 回家

第133章 回家(1/2)

目录

^大概半小时后。

“吴哥,谢龙打完电话后,准备出门了。”

楼顶水箱旁。

麻顺蹲在阴影里,半个脑袋从水箱边缘探出来,声音压得极低说道。

伍洋在养伤,因此盯梢的事只能落在他头上了。

从上来后。

他眼睛一刻没离开对面的宠物店。

“据我观察。

“这小子应该是被电话里的人给骂了,现在正满脸不高兴。”

吴元蹲在水箱另一侧,手里正捧着一本书看着。

他闻言只是淡淡“嗯”了一声,目光越过麻顺的肩膀,落在对面的街道上。

此时。

谢龙连门都没锁,就换了套衣服出来了。

他站起身,拍了拍裤腿上的灰。

“那我们也该走了。”

……

潼阳有许多传说故事。

但最为人津津乐道,甚至写进地方志的,则是一件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曹操的父亲曹嵩。

那年头乱兵四起。

曹嵩携家眷避难琅琊,途经潼阳境内时,因底下士卒擅自掠夺民财,引发冲突,最终命丧黄泉。

曹操悲痛之余,将父亲就地葬在了潼阳长乐乡。

至今乡志里还留着“曹氏长乐乡墓”的记载。

谢龙遮了遮身上的伤口——

他特意选了一顶棒球帽,帽檐拉下来正好可以把脸遮住。

同时身上也裹着严实的长袖长裤。

进长乐乡要过一个石桥。

桥不高,桥身却很宽。

青石条垒得齐整,桥栏上爬满了干枯的藤蔓。

很多老人喜欢坐在这桥上,摇着蒲扇,晒着太阳聊天解闷。

一看到谢龙身影出现。

桥上的老人立刻相继起身。

“是小少爷回来了!”

“小少爷怎么一个人回来?而且也没开车?”

“龙少爷最近玩得开心吗?”

蒲扇停在半空,皱纹里挤出的笑意堆得满满当当。

与一般乡里乡亲问候晚辈的不同,这群老人对谢龙表现出的是一种近乎谦卑的巴结和讨好。

整个长乐乡只有一家姓谢。

也只有一个“小少爷”。

最近这些年潼阳好起来了,打出了“绿色蔬菜重头镇”的名声。

乡里的大棚一排接一排,乡亲们腰包也鼓了一个接一个。

大家买车的买车,盖房的盖房。

但。

就算兜里的钱包再厚再多,也没人敢去得罪乡尾巴上的谢家。

在长乐乡。

谢家俨然成了说一不二的存在。

谢家大院坐落在乡尾,青瓦白墙,院门两侧的石狮子大到不行。

院子里那棵老槐树,据说比曹嵩的坟还老。

每到夏天。

树荫能盖住半个篮球场。

面对如此情况,按理来说应该是有民怨之类的。

毕竟谁家摊上个说一不二的“地头蛇”,心里多少得憋口气。

但偏偏大家不但不记恨谢家,反而想着百般讨好,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谢家垂青。

逢年过节。

谢家门口总排着长队,提着土鸡、扛着自家种的西瓜。

脸上的笑得比谁都灿烂。

为什么?

就因为谢家在这不但花费钱财照顾收留那些没有爸妈的孤儿,还喜欢捐钱修路。

乡里最大的主路,就是谢家出大头钱修起来的——

柏油路平滑规整,两边还装了路灯,晚上亮得跟白天似的。

更重要的是。

每到逢年过节,但凡家里有老有幼,都能去谢家领取一份赏钱。

多的几千块,少的也有好几百。

可以说长乐乡,这几十年来就没有没受过谢家好处的人。

这种仁心仁德的作风,自然是引来了大量的关注。

甚至还来了不少大媒体,扛着长枪短炮想要借此报道,宣扬一下正能量。

可面对这种事情,谢家从来都是敬谢不敏的。

低调的谢老太爷只说了一句“做好事不图名”,就让人把大门关了。

也因此。

谢家在这里受到了大量的尊敬。

至少在长乐乡附近是如此。

不过在外面。

风言风语倒是有不少。

大多也是因为不成器的小少爷。

说起谢龙这个小少爷,那就不得不提一下谢家如今的境况。

也不知道是好人遭天嫉,还是风水出了岔子。

谢家自打把根扎进长乐乡,人丁就跟被剪了线的风筝似的,飘飘荡荡,始终聚不拢。

祖坟修得再气派,槐树再粗,香火却总断在关键一环。

谢家老宅的祠堂里,牌位一排排摆得整齐。

可供奉的子嗣名字,却少得可怜。

往上数,辈分最高的便是谢老太爷。

年纪已经上了百岁高龄。

算是整个长乐乡最年长的老者了。

再往下,是七十出头的谢老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