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人才学院(2/2)
参观了实验室和生产车间后,他们大为震惊。
原本以为只是个小作坊,没想到看到了如此专业的研发和生产体系。
谈判桌上,对方一开始还想压价。
但当赵建明出示国际专利证书和王老的推荐信时,对方的态度立刻转变。
最终,达成了为期五年的独家授权协议。
授权费高达八位数!
而且销售额还有分成!
签约仪式上,闪光灯不断。
陈如轩代表村里签了字。
当晚,村里召开了全体村民大会。
陈如轩宣布了三个决定。
“第一,本次授权收益的百分之五十,将作为年终分红发给每一位村民。”
“第二,百分之三十投入扩建生产和研发。”
“第三,百分之二十设立教育基金,资助村里孩子上学,包括大学和研究生!”
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许多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们从未想过,山里人的手艺和物产,能换来如此巨大的财富和尊重。
一周后,赵建明旗下的旅游公司首批高端客户团抵达。
这些见多识广的客户们,被这里的自然风光、精致民宿和精美工艺品彻底征服。
一个客户甚至当场订制了一整套艺术家具,价格超过百万。
老木匠李师傅带着徒弟们,开始了新的创作。
随着订单不断增加,陈如轩开始实施“联村发展”计划。
周边十几个村子被纳入供应链体系。
提供原材料、初级加工或特色产品。
形成了以本村为核心的产业辐射圈。
带动了数千人就业。
县里特意修了一条柏油路,将十几个村子串联起来。
命名为“乡村振兴示范带”。
省报头版报道了这一模式。
陈如轩被评为“省十大杰出青年”。
在颁奖典礼上,他发表感言。
“荣誉属于所有勤劳智慧的乡亲们。”
“我只是一个发现者和组织者。”
“这片土地本身就有无尽的宝藏。”
他的发言赢得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月底,赵建明带着一份厚厚的计划书来找陈如轩。
“如轩,我有个新想法。”
“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乡村人才学院’。”
“聘请高校教授、行业专家、非遗传承人授课。”
“培养既懂手艺又懂经营的新一代乡村人才。”
“我已经谈好了几家大学的合作。”
陈如轩眼前一亮。
“这个想法太好了!”
“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我完全支持!”
说干就干。
人才学院的建设很快启动。
首批招生面向周边县市,报名异常火爆。
许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学习。
他们看到了在家乡发展的希望和前景。
一天,陈如轩接到一个特殊电话。
是之前在江南市工作的同事打来的。
“如轩,我看新闻了!你太厉害了!”
“你们那还招人吗?我们好几个同事都想跳槽过去!”
陈如轩笑了。
“欢迎啊!这里正需要各种人才。”
“不过,要先通过培训,适应乡村工作和生活。”
不久,第一批“返乡”的城市白领到位。
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市场理念。
与本地人才形成互补。
团队越发强大和完善。
年底,村里举行了盛大的分红大会。
现场堆放着现金。
村民们依次上台,领取属于自己的那份收获。
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的笑容。
李师傅作为特别贡献奖获得者,获得了额外重奖。
他激动地说:“我一辈子做木匠,从来没像今天这样觉得,手艺这么值钱,这么受人尊敬!”
大会结束后,赵建明和陈如轩站在山头,俯瞰灯火通明的村庄。
赵建明感慨道:“如轩,你知道吗?我旗下的上市公司市值几十亿,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如此踏实和满足。”
陈如轩微笑点头。
“因为这不是简单的商业成功。”
分红大会的喧闹渐渐散去,陈如轩看着最后一批村民抱着现金满脸笑容地走回家,转身对赵建明说:“这才是最实在的‘成绩单’,比任何奖杯都有分量。”
赵建明拍了拍他的肩膀,从车里拿出一份文件:“对了,人才学院的首批师资名单定下来了,除了高校教授,我还请了几个行业内的老朋友,都是顶尖的品牌和运营专家。”
陈如轩接过文件翻了翻,眼睛亮了起来:“有这位电商运营的大神加盟,咱们的线上渠道肯定能再上一个台阶。”
两人正说着,村支书急匆匆跑过来。
他手里挥舞着一张红色请柬:“陈总、赵总!县里邀请咱们去参加‘乡村振兴经验交流会’,还要咱们做主力发言!”
赵建明笑着接过请柬:“这说明咱们的模式得到了官方认可,正好借这个机会,把‘联村发展’的经验推广出去。”
交流会当天,陈如轩的发言刚结束,台下就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十几个县的代表围上来交换联系方式,都想邀请他们去指导工作。
回来的路上,陈如轩接到了上海“璞艺”画廊的电话,对方兴奋地说:“陈总,你们的高端木艺家具在国际艺术展上反响热烈,有几个欧洲收藏家当场就订了货!”
赵建明在一旁听着,立刻补充:“告诉他们,我们可以提供定制服务,根据客户需求设计独一无二的作品,溢价空间再提高三成。”
挂了电话,陈如轩突然说:“咱们是不是该考虑建一个木艺原材料储备基地了?现在订单越来越多,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必须跟上。”
赵建明当即同意:“我明天就联系林业大学的教授,让他们帮忙规划,既要保证供应,也要坚持生态可持续,不能砸了‘绿水青山’的招牌。”
原材料储备基地的选址很快定了下来,就在村后山的闲置林地,林业大学的教授亲自到场指导,设计了“采育结合”的方案,确保砍一棵树补栽三棵苗。
开工那天,周边村子的村民都来帮忙,大家扛着锄头、拿着铁锹,笑着说:“这基地建好了,咱们的原材料不愁了,日子也更有奔头了!”
与此同时,人才学院的首批学员也正式开课了,教室里坐满了年轻人,有返乡的打工者,有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有想转型的本地农民。
第一堂课是李师傅讲的木艺基础,他拿着自己磨了几十年的刻刀,对学员们说:“手艺这东西,没有捷径,就得一刀一刀练,心要静,手要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