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深入山区(2/2)
下午,老木匠推着一车崭新的画架来到学校,每个画架上都刻着孩子的名字,做工精致又结实。
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专属画架,都欢呼着围了上来,小宇摸着刻着自己名字的地方,高兴得蹦了起来。
陈如轩拍了张孩子们围着画架的照片,发到公司群里,市场部总监立刻回复:“这张照片太有感染力了,我们马上做成宣传海报,配合教育局的会议推广。”
就在这时,村支书匆匆跑来说:“县里的电视台记者来了,听说你们的项目能帮村民就业,特意来做专题报道!”
记者跟着陈如轩走了一圈,拍了孩子们上课、老木匠做画架、村民辅导员培训的场景,还采访了小宇和他的奶奶。
小宇奶奶握着话筒说:“以前娃只能在石头上画画,现在有了老师和画架,还能让他表姐有工作,真是多亏了陈总!”
采访结束后,记者说这篇报道会在周末的黄金时段播出,肯定能让更多人知道这个项目。
周五的时候,县里的乡镇校长会议如期召开,陈如轩带着宣传视频和合作方案上台讲解,当播放到孩子们用反馈工具分享画作、家长在外地收到后留言的画面时,台下的校长们都坐不住了。
会议刚结束,八个乡镇的校长就围了上来,纷纷要签合作意向书,还有两个校长说要额外订购两百套教具。
陈如轩笑着说:“教具我们可以让村里的老木匠和村民一起做,既能保证质量,还能给村里增加收入。”
校长们都拍手叫好,当场就把教具的订单也敲定了。
当天晚上,陈如轩接到了小宇爸爸的电话,他在外地打工时看了县电视台的报道,特意打来感谢。
小宇爸爸哽咽着说:“我昨天收到娃通过反馈工具发来的画,画里有我、有他妈妈,还有咱们家的老房子,我心里特别难受,决定下个月就回老家,跟着老木匠学做教具。”
陈如轩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没想到这个项目不仅能帮到孩子,还能让家庭团聚。
周六早上,陈如轩正在和团队制定培训计划,突然听到学校门口一阵热闹,出去一看,是邻县的几个校长带着村干部来了。
邻县校长不好意思地说:“我们看了电视台的报道,特意开车过来取经,也想引进你们的课程和工具。”
陈如轩立刻带着他们参观学校,演示反馈工具的功能,还让他们看了老木匠做的教具。
邻县的村干部说:“我们村也有不少手艺人,要是能合作,既能给孩子们谋福利,又能带动村集体经济。”
陈如轩当即提出“跨县合作计划”:共享课程资源和师资培训,教具生产实行“一村一品”,每个村负责不同的教具制作,统一由公司收购销售。
邻县校长和村干部一听都动心了,说要回去和县里汇报,尽快敲定合作细节。
中午的时候,公司市场部总监带着团队赶到了,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他们联系了一家文具厂,愿意以成本价提供水彩笔和素描本,还能在文具上印上孩子们的画作。
陈如轩拿着印有小宇画作的水彩笔样本,找到小宇说:“你看,你的画印在笔上了,以后其他地方的小朋友都能用到带着你画的笔。”
小宇瞪大眼睛,小心翼翼地摸了摸笔杆,突然抱着陈如轩的腿说:“谢谢叔叔,我以后要画更多好看的画!”
下午,陈如轩组织村民、校长和公司团队开了个座谈会,一起商量后续的推进计划。
老木匠第一个发言:“我能带动十个村民一起做教具,保证每月能出五百套画架和画板。”
小宇表姐也说:“我们三个辅导员已经培训了五个村民,下个月就能覆盖全村的孩子,还能帮着教其他村的辅导员。”
市场部总监补充道:“我们已经和快递公司谈好了,教具和课程资料都能免费送到村里,反馈工具的服务器也扩容好了,支持上千人同时在线。”
陈如轩看着大家热烈讨论的样子,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调研结束,落地启动——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双向共赢。”
当天晚上,陈如轩站在学校的操场上,看着孩子们在教室里用新教具画画,窗户里透出的灯光温暖又明亮。
他抬头望向远处的群山,嘴角扬起笑容,这次贵州调研不仅打开了一片新市场,更找到了一条既能做公益又能促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