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亲自回复(2/2)
学生发来个惊喜的表情包:“真的吗?陈老师您能来?我还怕自己搞不好呢!”
陈如轩回了句“放心”,就把这件事记在了日程上,他知道,对这个学生来说,第一次方案落地,比任何鼓励都管用。
到了实训方案落地的那天,陈如轩特意抽了下午的时间去了研学基地,刚到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笑声。
他走进去一看,学生正拿着自己做的迷你皮影,给一群小学生讲清代皮影文物的故事,眼神里的自信和当初迷茫的样子完全不一样。
等活动结束,学生看到陈如轩,赶紧跑过来,语气里满是兴奋:“陈老师!刚才有个家长说想让孩子报长期班,负责人说这个方案可以做成系列课!”
陈如轩拍了拍她的肩膀:“做得好,这就是你专业的价值,不是只能在博物馆里,是能把文化带出去。”
学生眼眶有点红:“要是没您当初点醒我,我现在还在愁毕业找不到工作呢,说不定真的就随便考个编了。”
陈如轩笑了笑:“我只是给了你个方向,真正做事的是你自己,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学生立刻说:“负责人说想跟我签正式合同,让我毕业后负责‘文物研学’系列课的开发,薪资比我之前想的博物馆编制还高!”
陈如轩点点头:“那很好,不过别忘了,你的专业还能和更多领域结合,比如文化IP运营、文物数字化,以后有想法随时找我。”
学生用力点头:“一定!陈老师,我爸妈今天也来了,他们刚才看了活动,说没想到我能把专业用成这样,还说以后支持我做自己想做的事。”
陈如轩顺着学生指的方向看过去,一对中年夫妻正笑着朝这边点头,他也礼貌地回了个微笑,心里清楚,这才是教育咨询该有的样子——不是替人做选择,是帮人找到自己的路。
没过多久,那个学英语的大二学生也发来消息,说自己在跨境教育平台的兼职做得很好,已经有了固定的学生,还攒了第一笔稿费。
陈如轩回了句“继续加油”,又点开了新的咨询窗口,是个学设计的大三学生,说想做教育类设计却没资源。
他没犹豫,直接把和教育科技公司合作的“课件视觉设计”项目推了过去:“这个项目需要把知识点做成漫画和动画,你可以提交作品集,通过就能参与,项目结束有实习证明,表现好还能留用。”
设计专业的学生很快回复:“陈老师!您这也太懂我们了吧!我之前投了好几个实习,都因为没教育行业经验被拒了,这个正好!”
陈如轩看着屏幕上不断弹出的感谢消息,想起自己当初做教育辅导咨询的初衷——不是为了赚多少钱,是想帮更多像这些学生一样的人,不被专业限制,不被迷茫困住。
他喝了口桌上的茶,指尖又在键盘上动了起来,下一个咨询的学生,说自己学金融却想做教育投资,陈如轩已经开始在脑子里梳理相关的合作资源了。
毕竟对他来说,教育辅导咨询从来不是简单的答疑,是给每个有困惑的学生,搭一座通往自己热爱的桥,而他手里的资源,就是搭桥的砖。
又过了一个月,博物馆学的学生发来喜讯,说自己负责的“文物研学”系列课已经签了三个学校的长期合作,还被当地文旅局评为“优秀文化传播项目”。
她还附了张照片,是自己站在项目表彰会上的样子,手里拿着证书,笑容特别灿烂。
陈如轩把照片存了下来,偶尔会拿给新咨询的学生看,告诉他们:“没有没用的专业,只有没找到方向的人,只要找对了路,你也能像她一样。”
有一次,一个学历史的学生问他:“陈老师,我要是做教育类的历史内容,会不会没人看啊?”
陈如轩直接把博物馆学学生的案例和那个考古学生的“三星堆盲盒”项目一起发了过去:“你看,历史可以做成研学课,可以做成盲盒,可以做成短视频,关键是你会不会把它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
那个学历史的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还能这样!我之前总觉得历史只能在课本里,没想到能这么玩!”
陈如轩回了句“大胆试”,就继续处理下一个咨询,他知道,每一个被点醒的学生,都会成为新的例子,去激励更多迷茫的人。
而他的教育辅导咨询业务,也在这些成功案例的积累下,越来越受欢迎,很多学生都是通过同学推荐来的,说“陈老师能帮你找到别人看不到的路”。
有时候,合作方也会主动找他,说想和他的公司合作更多教育项目,因为“陈总推荐的学生都很靠谱,方案也很有想法”。
陈如轩总是笑着答应,然后把更多的资源对接给有需要的学生,他知道,只有学生成功了,他的核心业务才算真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