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真相水落石出(2/2)
“法律会给你应有的惩罚。”
陈如轩转身面对镜头,举起和田学生的真实志愿需求分析。
“从今天起,我们将联合教育局开展公益规划活动,所有贫困生都能免费获得专业指导。”
记者会结束后,周明宇看着后台疯涨的点赞量,忽然发现陈如轩的微博账号已经恢复了正常——之前被王坤买水军举报封禁的账号,不知何时解开了。
“是汉北省教育厅的领导亲自打的招呼。”
陈如轩看着手机上的消息,眼底终于露出笑意。
“他们说,不能让真正做事的人受委屈。”
接下来的一周,陈如轩和周明宇跑遍了和田的十二所高中,每到一处都挤满了学生和家长。
当古丽的父亲颤抖着签下助学金申请时,这个一辈子没走出过县城的庄稼汉,对着陈如轩深深鞠了一躬:“谢谢你们,让我的女儿敢做梦了。”
周明宇在旁记录着,忽然收到一条陌生短信,是王坤的助理发来的:“我们老板认罪了,他让我把这个给您。”
附件里是一份全国范围内的虚假规划机构名单,密密麻麻列着上百家公司。
“这是他最后的筹码,想求个宽大处理。”
陈如轩看完,直接转发给了教育部督查组。
“但对我们来说,这是净化行业的武器。”
三天后,教育部督查组的通报在新闻联播播出,屏幕上滚动的查处名单里,从北上广深的“天价规划”公司到县城里的“保录作坊”,百余家机构被连根拔起,负责人全部依法拘留。
周明宇刷着手机上各地网友发来的感谢信,忽然看到一条热评:“原来真正的志愿规划不是卖焦虑,是帮孩子找到脚下的路。”
配图是陈如轩在和田中学黑板上写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陈如轩的办公室里,堆着二十多个快递箱,全是各地教育局寄来的锦旗,其中一面绣着“拨云见日,护梦远航”,落款是和田一中全体师生。
这天上午,古丽的班主任打来视频电话,镜头里的女孩穿着崭新的校服,手里举着刚发的月考成绩单,总分比上次提高了120分,身后的墙上贴满了她画的大学海报。
“陈老师说过,考去内地读师范,回来教家乡的孩子。”
古丽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笑着说着,随即又道:“我一定能做到。”
周明宇正把这段视频存档,忽然接到王坤辩护律师的电话,对方支支吾吾地说想争取从轻判决,问能不能让陈如轩出具谅解书。
“让他在法庭上把所有黑幕都说清楚,这才是他唯一的机会。”
陈如轩接过电话,语气没有一丝波澜。
开庭那天,王坤果然当庭供述了整个行业的潜规则——如何伪造院校合作协议,如何与民办学校分成,甚至如何买通个别老师推荐学生,这些话被旁听的记者一字不落地记了下来。
判决结果出来那天,#志愿规划行业大地震#的词条冲上热搜第一,底下全是“大快人心”的评论,还有家长晒出自己追回被骗钱款的转账记录。
一家全国连锁的教育集团老板亲自飞来拜访,递上合作方案:“陈教授,我们愿意捐出一千万成立公益基金,跟着你们一起做真正的志愿规划,所有利润都投入贫困生助学。”
陈如轩看着方案上“禁止任何形式的捆绑消费”“全程透明可追溯”的条款,提笔签下名字开口道:“不是跟着我们,是我们一起重新定义这个行业。”
随后周明宇被派去负责公益基金的落地,第一站选在XZ日喀则,出发前他整理资料时,发现陈如轩在扉页写了一行字:“教育的公平,藏在每个孩子都能被认真倾听的细节里。”
在日喀则中学的操场上,他遇到一个叫丹增的男孩,手里攥着皱巴巴的纸条,上面是他偷偷查的天文系分数线,眼神里的光像藏地的星星。
“你知道吗,青海有个天文台正在招定向生,毕业就能回去工作。”
周明宇蹲下来指着志愿手册。
“你的分数刚好够得上。”
丹增突然哭了,他说之前的“规划师”说他这辈子只能去读畜牧专业,因为“藏族孩子就该待在草原上”。
这话传到陈如轩耳朵里时,他正在参加全国教育大会,当场站起来发言:“志愿规划的底线,是永远别给任何一个孩子的人生设限!”
台下掌声雷动,教育部领导带头鼓掌:“陈教授说得对,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敢想、敢选、敢去追。”
年底的行业峰会上,陈如轩被全票推选为中国志愿规划协会会长,他上台领奖时,大屏幕播放了一段视频——和田的古丽在实验室做实验,日喀则的丹增在天文台观测星空,还有十几个曾经被帮助过的孩子,对着镜头说“谢谢你们让我知道,我可以”。
周明宇也赶到这里,坐在台下,看着陈如轩举起奖杯,忽然想起第一次见他时,这个刚被迫离职的中年人说:“只要还有一个孩子需要,我就不能停下来。”
大会散后,手机弹出一条新闻推送,标题是“王坤等人因诈骗、虚假宣传被判刑十年,罚金全部用于贫困生助学”,配图里的他穿着囚服,再没了当初的嚣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