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赛里木湖旁(2/2)
刚才说话的工装大哥挠了挠头。
掏出笔在纸上记着什么。
陈如轩看在眼里。
继续说:“那分数中等的娃呢?别总盯着‘热门专业’。”
“我昨天看了博州的文旅数据。”
“今年前五个月接待了一千多万游客。”
“赛里木湖这边的民宿、导游、文创店,到处都缺人。”
“要是娃喜欢跟人打交道。”
“报个旅游管理。”
“再学门本地的手艺——比如咱博州的刺绣、木雕。”
“毕业开个带非遗体验的民宿。”
“不比挤在大城市做文员强?”
“还有分数不太高的娃,千万别灰心。”他话锋一转。
语气更恳切了:“我见过个孩子,高考分数刚过专科线,选了个职业技术学院的汽修专业,还辅修了俄语。”
“你们猜现在干啥?”
“在阿拉山口口岸修进口货车。”
“老板抢着要。”
“工资比不少本科生还高。”
“咱博州有口岸。”
“有物流园。”
“学门手艺再懂点外语。”
“走到哪儿都饿不着。”
有个戴眼镜的大姐举了举手。
声音带着犹豫:“陈老师,那娃要是想留学呢?我家丫头总说想出去看看,但咱这条件……”
陈如轩点点头:“留学不是不行,但得算明白账。”
“要是家里经济一般。”
“别硬着头皮去欧美。”
“可以看看‘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
“比如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这些国家离咱近。”
“学费低。”
“学个国际贸易、农业技术。”
“毕业回来做边境贸易。”
“或者帮着咱本地的农产品出口。”
“路反而宽。”
他指了指台下的赛里木湖。
阳光洒在湖面上像碎金:“我来这儿这几天,总觉得咱博州不是没资源,是缺把资源变成‘饭碗’的人。”
“赛里木湖的美景是资源。”
“阿拉山口的口岸是资源。”
“甚至咱地里种的枸杞、薰衣草,都是资源。”
“志愿填报就是帮娃找到自己的‘长板’。”
“再把这‘长板’跟咱家乡的‘资源’搭上。”
“这才是最靠谱的事业规划。”
“我见过太多孩子,报志愿时跟风选了金融、法律,毕业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又得从头学起。”他叹了口气。
又很快笑起来:“但也见过有人,在志愿表上填了‘楮纸制作’这样的冷门专业,毕业后带着家乡的纸去国际展会,让更多人知道咱中国的手艺。”
“所以啊,选专业别只看‘赚不赚钱’。”
“先看‘喜不喜欢’。”
“再看‘用不用得上’。”
“最后才看‘能不能赚钱’——顺序别弄反了。”
台下忽然响起一阵掌声。
不是那种敷衍的拍手,是带着劲儿的。
有人还喊了句“陈老师说得对”。
陈如轩把话筒递还给主持人。
笑着说:“就说这些吧,耽误大家看节目了。”
“要是有具体问题,咱台下再聊。”
“我把微信二维码放投影上。”
“加的时候备注‘博州家长’就行。”
主持人刚把二维码投到屏幕上。
台下立刻围过来一群人。
有拿手机扫码的。
有举着纸笔问问题的。
刚才那个工装大哥挤到最前面。
手里攥着张纸条:“陈老师,我家娃考了580,您帮看看这个专业……”
陈如轩接过纸条。
蹲在地上就着阳光看。
身后的赛里木湖风平浪静。
远处的山坡上,哈尼的笑声又传了过来。
他忽然觉得,这趟XJ之行,比想象中更有意义——比起拿几份名单,能让这里的家长和孩子多几条路可选,才是他这个志愿填报老师最该做的事。
这时有个小姑娘挤过来。
递给他一块刚烤好的馕。
小声说:“陈老师,我明年高考,想报您说的旅游管理,以后带游客看赛里木湖,行吗?”
陈如轩接过馕。
咬了一口,香得很。
接着他点头笑:“当然行,到时候我来给你当游客,你可得好好给我讲讲咱博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