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大明的税制改革,试点——苏州府!(1/2)
一条鞭法…
火耗归公…
养廉银的施行…
还有商业尝试…
每一个拿出来,都是改变时代的举措。
可全发生在洪武一朝,且在今日。
朱元璋?
他??
朝中文臣,怎会不知这位自幼没读书的洪武皇帝治国水平如何?
今日发生之事,实在太过诡异。
这朝堂的氛围变化,令许多大臣无法适应。
韩国公府。
诸多身穿红袍的文官在门口徘徊,心头隐约不安,有些拿不定立场。
一年轻臣子靠了过来,拱手谦卑道:
“赵大人,晚生乃后学末进,今日朝堂之事,到底作何解释啊?”
“呵呵,赵某愚钝,确实不知。”
青年转向一旁:“那、王大人可知道,这一条鞭法,到底出自何人之手?”
“呵呵。”
“……”
众大臣哪敢随意在外非议国事。
祸从口出,全打着马虎眼,不肯吐露半个字。
每个人眼底深处都晦暗难明,似有着自己的小心思。
直到一辆马车过来,众人默契围到李善长府门口。
马车停下,一个鲜衣常服青年出现在众人面前。
李佑。
李善长的侄子,同时也是胡惟庸侄女的夫君。
在李善长的推举下,胡惟庸成了当朝的丞相。
可以说。
胡惟庸能在淮西勋贵集团中站稳脚跟,坐稳头把交椅,李善长功不可没。
空印一案,圣上大怒,胡惟庸失势,被圣上发配至苏州府,要被彻底榨干价值。
一人之下的宰辅,成了一县的县令?
夹在李善长和胡惟庸的李佑,此刻处境焉能好到哪里去啊。
踏踏踏——
李佑刚快步走上台阶,就被府中的家奴拦了下来。
妻子叔父罹难,家宅不宁,李佑心情本就不佳,这更把他气得不轻。
“怎么?”
“你们这群狗奴才,连我都认不出来了吗?”
李佑黑脸夹着一团暴虐怒火,强忍没有爆发动手。
一位门丁小跑了过来,毕恭毕敬行礼道:
“大人息怒,非是小人不给开门,国公爷有令,今日府里不见客。”
“还吩咐过,要是大人过来,也一同拦在府外。”
“你说什么?”李佑再也忍不住,一手拿捏家丁衣领,鼓起的拳头差点砸了下去。
咕噜——。
门丁强忍恐惧提了提嗓子。
“国…国公爷说了,朝廷政事繁多,正缺职用人之际。”
“身为朝臣,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应该尽忠职守,万不可辜负圣恩。”
这话在提醒李佑,同时也在提醒在外的官员。
大臣们心头一凛,透过朱红色的大门,仿佛看到一双苍老而又威严的眼眸。
那眼神明明不怎么锐利,而是倍显深沉,给人的感觉仿佛能透过身躯直视灵魂。
众大臣象征拱手,随后快速化作鸟雀惊散。
李佑紧咬的后槽牙松开,不甘冷哼,马车随之远去。
书房里。
李善长正拿着毛笔在纸上游走,气定神闲,看不出半点焦急之色。
听闻管家讲述门前之事,他无动于衷摆了摆手。
“行了,我知道了,由他去吧。”
管家行了一礼,离开时自觉将书房里的门带上,独留李善长一人在内。
书房里格外安静,只有狼毛笔在宣纸上簌簌细响。
不多时。
一幅画卷呈现在眼前。
苍穹空幽,竹林里,两个文士正于凉亭内对弈。
唉——
望着那略显年轻的文士,身为挚友同时也是敌手的李善长不免唏嘘叹了一口气,感慨笑道:
“昔年上呈《时务十八策》,大谈天下,君何等意气风发?”
“可你刘基依旧是人,避不开吉凶算计,在这点上,你与我相差甚远。”
“人世间这盘棋,终是我赢了。”
忽然间,李善长原本明朗的笑容渐渐变得苦涩。
这位六公之首的智臣,一双深邃的目光透过阻隔,投向了那座被迷云笼罩的皇宫。
三件仙宝的轰动历历在目,药品也被证明有效。
前几日的军屯变故…
粮税…
商业…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多年,对后者知根知底,从未见过谁能说服且改变他定下的国策。
他已经嗅到,朱元璋这位古往今来少有的帝王,此刻在下一盘罕见的大棋。
可他越来越看不懂,这位帝王到底在想什么。
难道…
真有所谓的仙人相助?
还是说…是你刘基在天上作怪?
刘伯温前年去世。
朱元璋去年就有仙遇。
李善长不相信世间会有如此凑巧之事。
再有。
若非如刘伯温这般机智近妖之人,断无法轻松想出对策。
李善长自然不知晓,他此刻面对的,是华夏几百年的智慧结晶。
“我这枚棋子,究竟落子天元,还是落于边角?”
“天元居中而立,虽是自困之举,尤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可若是让开此处,边角虽广,恐难有片土为我安身之地。”
想到此处,李善长眉头皱得很深,脸上流露出无法化开的郁结之色。
皇帝乃天子,若真承天之智…
天意难测!
人该如何与天对弈?
书房沉寂良久,李善长不知是想通了,还是坐不住,自觉去了皇宫。
苏州府施行新税制,哪怕摸着石头过河,他也该出面,毕竟没有谁比萧何更合适这事。
此刻…
恐怕有人也在等他。
……
……
皇宫。
老朱此刻在接见一人。
一身白袍,玉树临风,姿颜雄伟,魁梧而不失英俊之气。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李文忠,大都督府的大都督。
望着面前俊朗非凡义子,同时也是他姐姐的儿子,朱元璋心头百感交集。
除了他这一脉子孙,真正可以扶持朱家的血亲,也就只有李文忠他这一支。
“文忠,可知咱叫你过来干什么?”朱元璋声音柔和不少,宛如自家人闲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