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上):风暴后的冰点(1/2)
海边的誓言犹在耳畔,那份相拥的暖意却仿佛被一夜海风吹散,只留下刺骨的凉。公开课结束后的第三天,武修文独自坐在六年级数学办公室的角落里。窗外是海田小学一如往常的喧闹,课间孩子们的追逐嬉笑声隔着玻璃传来,模糊得像另一个世界的声音。他面前摊着公开课的教案,上面用红笔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自我批注,字迹因为用力过猛而显得有些狰狞。
“这里……追问还是不够深,没能把那个孩子的思维火花彻底点燃。”“小组讨论的时间分配出了问题,第三组明显没来得及形成完整结论。”“‘生活数学’的案例引入够生动,但和后面知识点的衔接……太生硬了!”
他的眉头拧成一个川字,脑海里反复重放着公开课上的每一个细节。台下领导偶尔的点头,听课老师记录的瞬间,学生们亮晶晶的眼神……这些曾让他心头窃喜的片段,此刻都被无限放大的瑕疵覆盖。
成功了?不,远远不够。这是他对自己那堂被外界评价为“非常成功”的公开课的最终裁定。抛开所有客套的恭维,他对自己近乎残忍地剖析。那种感觉,就像一个厨子精心烹制了一道大餐,客人赞不绝口,他却只尝出了那1%盐分的微小偏差。这种偏差,侵蚀着他的心。
“武老师?还琢磨哪堂课呢?”赵皓星抱着语文作业本走进来,看到他这副模样,忍不住开口,“放松点吧,李校长在评课会上都竖大拇指了,效果真的很好。”
武修文抬起头,勉强挤出一个笑,眼底却是一片沉寂的海。“赵老师,效果好不好,得看孩子们到底吃透了多少。”他指了指教案上的一处,“这里,我要是换个问法,也许能撬开更多脑袋瓜。”
赵皓星看着他布满红血丝的眼睛,把劝慰的话咽了回去。他见过认真的,没见过武修文这么跟自己过不去的。这种近乎自虐的反思,让他这个旁观者都觉得心头沉重。他只能拍拍武修文的肩:“别绷太紧,弦会断。”
武修文点了点头,没再说话。弦?他感觉自己的神经早就绷成了一条细线,悬在深渊之上,不知何时就会彻底断裂。匿名信的阴霾如同附骨之疽,即便在全力反思教学时,也会在不经意间窜出来,给他致命一击。
那天晚上接到林方琼电话后,他几乎是凭借着本能,冲进了李盛新校长的家。梁文昌主任也在。他把那次普通的课后辅导,时间、地点、在场学生、与那位家长仅有的几句客套对答,巨细靡遗地复述了一遍。他声音干涩,手心全是冷汗,像一个等待最终判决的囚徒。
李盛新校长沉默地听着,眉头紧锁。梁文昌主任则反复追问了几个细节。
“武老师,我们相信你的为人。”李盛新最后开口,语气沉稳,却带着重量,“但这封举报信来得太巧,手段……也很下作。学校会着手调查,还你清白。但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尤其是公开课和转正考试这个关口,你需要……”他顿了顿,寻找着合适的词语,“更加谨言慎行,避免任何可能的误会。”
“尤其是,注意和某些异性同事保持适当的距离。”梁文昌补充了一句,目光意有所指地扫过武修文。
武修文的心猛地一沉。他听懂了。那个“异性同事”,指的是黄诗娴。
从校长家出来,海田镇湿热的夜风扑面而来,他却觉得冷。他按照林方琼的嘱咐,没有告诉黄诗娴。他不能再把她拖进这泥沼里。他只能选择疏远。
于是,从那天起,“国际厨房”的饭桌上,武修文变得沉默寡言。他不再参与郑松珍和林小丽叽叽喳喳的八卦,甚至刻意避开了黄诗娴自然而然递过来的汤碗,转而让旁边的郑松珍帮忙。
“哟,咱们武老师这是公开课后,架子端起来啦?”郑松珍半开玩笑地刺了他一句。武修文只是低头扒饭,含糊地应了一声:“没有,在想事情。”
黄诗娴伸出去的手僵在半空,然后默默收回。她看着他迅速吃完饭,几乎是逃离般地第一个离开厨房,那句“晚上还喝牛奶吗”卡在喉咙里,最终化作一丝委屈和茫然。她明显感觉到,那天海边之后刚刚升温的亲近,骤然降到了冰点。为什么?
林小丽用胳膊碰了碰郑松珍,使了个眼色。郑松珍也收敛了笑容,看着武修文匆匆离开的背影,又看看黄诗娴微蹙的眉头,心里画了个巨大的问号。这俩人,海边不是都说开了吗?怎么感觉比之前还别扭了?
武修文何尝不痛苦?他感受得到身后那道温柔目光里的困惑与失落,像细密的针,扎在他的良心上。他多想回头,像那天在海边一样,紧紧抱住她,告诉她一切。可他不能。那盆脏水太污秽,他绝不能溅到她身上一丝一毫。
他正被人用最肮脏的刀子,从背后捅着,却连呼痛的权利都没有。
在这种极致的压抑和内心的撕裂中,武修文开启了他的“教学反思”第二步。他设计了一份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恳请学生们用最直白的语言,告诉他这学期数学课的优点、缺点和建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