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翰苑文章,经世策论两相研(2/2)
“结尾颂圣部分,需再增加两句,
提及‘陛下锐意中兴’之类,契合当下。”
他的文章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老练”起来,
辞藻华美,论证严谨,四平八稳,
透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稳官气。
若是不知作者,只怕真会以为是某位久历翰苑的老先生所作。
但他并未满足于此。
超频大脑在精准模仿的同时,
亦保留了一份超越时代的清醒。
“馆阁体”是敲门砖,而非全部。
真正要脱颖而出,
还需在框架内注入真正的见识与灵魂。
他密切关注着一切能收集到的朝政动态。
通过徐明轩的信件、沈香君偶尔透露的京城消息、
乃至市面流传的官报抄件,拼凑着京师的政局图景:
嘉靖皇帝即位已近两年,
“大礼议”之争看似稍歇,
实则暗流涌动,新旧势力仍在角力。
陛下锐意似乎更倾向于整顿吏治、清理庄田、改善财政。
北方蒙古鞑靼部时有扰边,
东南倭患渐起,漕运压力日增…
这些信息,都成为他策论练习的素材。
他在文章框架内,谨慎地融入自己的思考。
论吏治,他会强调“考成法”需与“厚俸禄”相结合;
论漕运,他会巧妙提及“海运试探”与“改良漕船”的可行性;
论边患,他会分析“练兵”与“互市”的双重手段…
虽都用词含蓄,引据经典,但内核却透着务实与前瞻。
这日,徐明轩来访,见苏惟瑾案头文章,
拿起一篇翻阅,片刻后便面露惊容:
“玉衡兄,你这文章…进境何其神速!
这气象格局,这引据考究,已然深得馆阁三昧!
若非深知你底细,我定以为是哪位翰林学士的手笔!”
苏惟瑾笑笑,替他斟上茶:
“子睿(徐明轩)兄过奖了,不过是依样画葫芦,勤能补拙罢了。
倒是子睿兄家学渊源,于此道应是驾轻就熟。”
徐明轩摇头叹服:
“不然。模仿形似易,得其神髓难。
玉衡兄之文,形神兼备,更难得的是…
似乎总能在规矩之内,透出几分新意,令人回味。佩服!”
两人又探讨了一番近日朝中关于清理勋贵庄田的争议,
彼此交换看法,皆觉受益良多。
送走徐明轩,苏惟瑾重新坐回书案前。
超频大脑提示,模仿阶段已近乎圆满。
下一步,需在纯熟的基础上,
尝试注入更多属于自己的、不易察觉却足够深刻的“灵光”。
他抽出一张新纸,提笔蘸墨,目光沉静。
春闱,已不再是一场简单的考试,
而是他运用所有智慧与积累,
精心准备的一场演出。
舞台是北京的贡院,观众是翰林阅卷官,
而他要扮演的,是一个完美符合他们期望、
却又悄然超越期待的…天才。
笔尖落下,一字一句,皆凝聚着心血与谋算。
窗外的金陵冬意渐深,
书房内的灯火,却亮得如同白昼,
照亮着通往紫禁城的漫漫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