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寒门状元:我的大脑通古今 > 第90章 经义藏机锋,落笔避雷霆

第90章 经义藏机锋,落笔避雷霆(2/2)

目录

便是本末倒置。

他又考据“道”与“礼”的关系:

“礼者,道之文也;

道者,礼之本也。”

指出执着于“恶衣恶食”这类外在形式(礼之文)而忘却内在追求(道之本),

才是真正的“未足与议”。

反之,若内心真正志于道,

则外在条件的优劣,

皆不足以动摇其心志,

故亦无需以“恶衣恶食”为耻。

这番论述,引证广博,

逻辑严密,层层递进,

将一个问题剖析得淋漓尽致。

它似乎完全沉浸在学术探讨中,

未直接涉及“大礼议”半个字,

但其对“本质与形式”的深刻辨析,

却又无声地回应了当下的争论核心

——礼之根本在于敬与诚,

而非完全僵化的外在仪式。

这既暗合了嘉靖帝强调“父子亲情”的某种合理性(心志为本),

又未否定礼法本身的重要性(文以载道),

堪称走在钢丝上的完美平衡!

写到精妙处,

苏惟瑾自己都觉酣畅淋漓。

这种融合了现代逻辑学、语言学、考据学的降维打击,

放在这个时代,简直是核武器级别的学术论文。

他几乎能想象到,

若把这篇文章扔到现代学术期刊上,

足以引发一场关于儒学诠释学的小规模地震。

号舍内极其安静,

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以及他自己平稳的呼吸声。

相邻号舍那位考生似乎卡在了破题,

不停地唉声叹气,

甚至传来烦躁地轻捶桌板的声音。

更远处,隐约有巡场衙役规律的脚步声走过。

苏惟瑾心无旁骛,手腕稳定,运笔如飞。

精妙的论述、贴切的典故、

严谨的结构如同早已编好的程序,

通过他的笔端流畅输出。

字迹端正清劲,虽非书法大家,

却也自有一股沉稳气度。

文章最后,他再次升华,

将主题拉回到士人的责任与担当:

“是故士之所志,在明道救世,

而非计较于一衣食之微。

能明道,则陋巷箪瓢不改其乐;

能救世,则朱紫玉食不移其志。

若徒以衣冠饮食相矜诩,

而于大道茫无所知,

于生民漠不关心,此真圣门所耻,

岂独恶衣恶食哉?”

掷笔于砚,一篇八百余字的经义文章一气呵成。

通读一遍,逻辑自洽,论证坚实,

考据精详,既展现了无人能及的学术深度,

又巧妙地规避了所有政治雷区,

甚至隐隐透出一种超越时代的高远视角。

爽!

知识降维打击的快感,莫过于此!

他小心吹干墨迹,

将试卷置于一旁,心中一片澄明。

首战告捷,这开门一炮,

定然能在那群阅卷官中炸出不小的动静。

此刻,日头已渐升高,

阳光透过号舍高窗的小格,

在案头投下一方明亮的光斑。

苏惟瑾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

取出干粮和水,开始补充体力。

接下来的诗赋和另外几道经义题,

也需全力以赴。

但有了这第一篇定心丸,

他信心更足。

江南才子们,你们可知,

这小小的号舍里,

藏着一尊怎样的“学术巨炮”?

龙门角逐,才刚刚开始。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