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画舫夜话,清音暗香渡(2/2)
“不必直言秋寒,
可写‘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不必直诉乡愁,可道‘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他信口引用的虽是范文正公的名句,
但在此时却绝对是石破天惊的新论!
尤其是“造境”之说,
更是精准概括了高级词作的审美核心!
沈香君整个人都怔住了,
檀口微张,难以置信地看着苏惟瑾。
她浸淫词曲多年,
从未听过如此精辟透彻的论述!
那几句示例,虽只碎片,
却已勾勒出一片辽阔而苍凉的秋思之境,
意境之高远,用词之精炼,远超她的想象!
“碧云天…黄叶地…波上寒烟翠…”
她喃喃重复着,眼中爆发出璀璨的光彩,
仿佛推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妙…太妙了!
解元真乃天人也!”
她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
再看苏惟瑾时,目光已彻底不同,
充满了叹服与一种近乎崇拜的惊喜。
“沈大家谬赞了,不过是偶有所感,胡言乱语罢了。”
苏惟瑾适时收住,含笑品茶。
沈香君却久久无法平静,
她深吸几口气,
看向苏惟瑾的眼神变得极为复杂,
有欣赏,有好奇,
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惋惜:
“解元有此惊世之才,
却…却要走科举仕途。
那庙堂之上,波谲云诡,
尽是算计倾轧,
只怕…只怕会磨灭了这份灵性。”
她话语中透出的关切与隐隐的担忧,
已然超出了普通才艺探讨的范畴。
苏惟瑾心中了然,
这位沈大家,恐怕并非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只是一个清高才女。
他放下茶盏,目光投向舷窗外流淌的秦淮灯火,
声音平静却坚定:
“灵植于野,可自赏孤芳;
然若生于庭阶,或能遮荫一方。
世间路万千,各有所求罢了。
何况,诗词灵性,源于本心,而非环境。
只要本心不改,何处不可吟风弄月?”
沈香君闻言,眸中异彩更盛,
沉默片刻,终是幽幽一叹:
“解元之心志,非常人可及。
是香君浅薄了。”
她似下定决心,声音压得更低,
几不可闻。
“香君虽身处欢场,亦知天下事。
解元才高,锋芒已露,恐招人忌。
京师…并非沭阳,亦非金陵,
望解元日后行事,多加谨慎,
尤其…留意门户之见。”
这话已是极其露骨的提醒!
暗示他寒门出身,又才华过人,
恐已引起京城某些高门大姓出身的官员不满。
苏惟瑾郑重拱手:
“多谢沈大家金玉之言,惟瑾铭记于心。”
画舫不知何时已缓缓靠回岸边。
一场相会,言浅意深。
两人从词曲谈到人生,
虽未及风月,却已有知音之感。
临别时,沈香君取出一本手抄的词谱:
“此乃香君平日收集的一些孤本词调,
聊赠解元,闲时或可解闷。”
苏惟瑾接过,入手微沉,
心知这绝非普通“词谱”那么简单,
或许其中就暗藏某些信息或人脉线索。
他再次谢过,告辞下船。
回到小院,苏惟瑾翻开词谱,
超频大脑快速扫描,
果然在几处不起眼的批注中,
发现了些微关于京城各部官员喜好、
派系倾轧的隐晦记录。
他合上书,望向京城方向,目光深邃。
沈香君这条线,算是初步搭上了。
一个身处秦淮河畔,
却能洞察京城风云的女子,
其能量和背景,
恐怕远不止“清倌人”那么简单。
红颜知己?
或许。
但更重要的,这是一个极为宝贵的信息源和潜在的盟友。
科举之路,从来就不只是考场内的文章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