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具》[英]培根(2/2)
在一经采取了一种意见之后,便会牵引一切其他事物来支持、强合于那个意见。纵然在另一面可以找到更多的和更重要的事例,他也会忽略或排斥。只记取那些相合的,其不合的,纵然遇到的多得多,也不予注意而忽略过去。
这是人类理解力的共性缺陷之一:一旦受骗,就会为虎作伥。
骗他,就给他打个比方
人类理解力的共性缺陷之二:“最容易被同时而陡然打入心中从而足以充填想象力的一些事物所引动,之后他就会自动假想一切其他事物都与之相似。”所以,你跟他讲道理是没有用的,打一个比方,激发他的想象力产生画面感,他就信了。黑格尔说:“打比方、微言大义,这些感性认识的表达方式,都不是思想,而恰恰相反,是思想不成熟的表现,是思想的软弱无力。”但是,对于思想不成熟、思想软弱无力的人,也就是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没有能力理解真正的思想,他们就吃打比方这一套,而一旦吞下一个观点,他们就会为这个观点为虎作伥。如果你想要拯救他,会被他视为对他个人的否定而成为他的敌人。
相信符合自己期望的谎言
大凡人对他所愿其为真的东西,就比较容易去相信它。因此,他排拒困难的事物,由于不耐心于研究;他排拒清楚明白的事物,因为它们对希望有所局限;他排拒自然中较深的事物,由于迷信;他排拒经验的光亮,由于自大和骄傲,唯恐自己的心灵看来似为琐碎无常的事物所占据;他排拒未来一般所相信的事物,由于要顺从流俗的意见。总之,情绪有着无数的而且有时觉察不到的途径来沾染理解力。
这是人类理解力的共性缺陷之三:相信符合自己期望的谎言。
世人听骗不听劝
人类智力还有一种独特的、永久的错误,就是他比较容易被正面的东西所激励,较难被反面的东西所激励。只要给他描绘一个美好的前景,就很容易欺骗他。所以马克·吐温说“世人听骗不听劝”,让他们相信自己被骗了,比骗他们还难!因为他们不接受负面信息,而对正面信息的轻信是完全没有底线的。
市场假象不如称为“语言假象”
培根说:“市场假象是四类假象中最麻烦的一个。”我前面说过,市场假象称为“语言假象”更准确,我也把后文中的“文字”替换为“语言”:“它们是通过语言和名称的联盟而爬入理解力之中的。人们相信自己的理性管制着语言,而同样真实的是语言也起反作用于理解力。因此我们常见学者们的崇高而正式的讨论往往以争辩语言和名称而宣告结束。荒诞的假想会产生一些‘有名而无其实’的名称出来。”培根触及了语言问题,而语言问题最终发展成为哲学的核心课题,并在维特根斯坦那里达到顶峰。
人们不愿意显得自己并无观点而沉默,就匆忙用词语像搭积木一样搭起一个观点,如果他们能保持沉默,就是对会议最大的贡献
培根说:“亚里士多德急切就文字来对问题提供答案并肯定一些正面的东西,实远过于他对事物的内在真理的注意……诚然常常涉及实验,但这事实亦不值得我们予以任何高估。因为他是先行达到他的结论的。他首先依照自己的意愿规定了问题,然后再诉诸经验,却又把经验弯折得合于他的同意票,像牵一个俘虏一样牵着它游行。”这是我们在会议中经常看到的情况,人们不愿意显得自己并无观点而沉默,他们就匆忙用词语像搭积木一样搭起一个观点,然后不停地添砖加瓦加固以至于顽固。他们不知道,如果他们能保持沉默,就是对会议最大的贡献。
生而知之,不学而能
培根说:“我们必须以坚定和严肃的决心把所有这些东西(人类理解力的共性缺陷,四大假象)都弃尽摒绝,使理解力得到彻底的解放和洗涤;因为建立在科学之上的人国的大门和天国的大门没有什么两样,那就是,没有人会走得进去,除非像一个小孩一样。”这就好比王阳明的“致良知”。孟子讲“良知良能”,就是生而知之,不学而能,就是要像小孩子一样。
结论必须是普遍的和绝对的,不能有一个反例
培根说:“邪恶的论证可以说是假象的壁垒。现有的论证不外是把世界做成人类思想的奴隶,而人类思想又成为语言的奴隶。现在的归纳法是不当的,它是以简单的枚举来推断科学的原则,而不是照它所应当做的那样使用排除法和性质分解法。必须以正当的排拒法和排除法来分析自然,有了足够数量的反面事例,然后再得出根据正面事例的结论。这种归纳法才是我们的主要希望之寄托。”结论必须是普遍的和绝对的,不能有一个反例,有一个反例,就要推翻结论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