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2/2)
哲学的落后会影响科学的发展
康德和王阳明确实可以做比较研究,比如格物致知之争,用康德的观念,事物之本性不可穷尽,则朱熹之格物穷理不成立,而王阳明格正是非之格,符合康德“对事物本性做出判断的知性”的观念。但是,中国所有先贤大德,都没有康德“以建筑术的方式构建一门科学,以完全保证构成这一大厦的各个部分的完备性和可靠性”的意识,都是微言大义,因病发药,甚至干脆放弃,不立文字。所以,中国确实没有发展出“纯粹哲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学的发展。
统一概念,是经营的基础工作
概念的单一性,结论的真实性,结论的完备性,都为产生整个概念构成必需的东西。单一性、真实性和完备性,三性皆无,就是我们开会老说不到一块儿的原因。所以,编撰《企业词典》,统一概念,是经营的基础工作。
一个概念必须是可感知的,不然概念就没有意义,传播创意的原理与此相同
一个概念必须是可感知的,也就是在直观中展示它相应的客体,不这样做,概念就没有意义,也就是说,没有含义。比如“三角形”这个概念如果不画出一个三角形来,就不可感知。必须使人们立刻下降到感性条件,诉诸直观,我想这也是我们传播创意的原理。
工作中要始终基于直观,直接诉诸直观,直接作用于直观
“形式先行于事物本身并规定事物的可能性。我们要缜密地防止思维的僭越性运用和由此产生的幻相学说。”在我们的工作中,由于贪婪、侥幸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欺欺人和一厢情愿,这种思维的僭越和幻相学说太多了。所以首先要始终基于直观,直接诉诸直观,直接作用于直观,然后再综合归纳本质原理,不能在中间晃**。
所谓眼光,不是懂得欣赏,而是你能看到后面几步
我时常劝人不要讨论方案的“好坏”,而试图引导他们,不要去评判,而是往后想,用A方案会得到什么,用B方案会得到什么。所谓眼光,不是懂得欣赏,而是你能看到后面几步。我们要的是结果,不是评论。读康德这段关于独断和批判的论述,很有共鸣。
训练哲学思维,用来防止犯错
这是我读得最辛苦的一本书,没有之一,虽然不敢说自己读懂了,但确实收获非常大,也可以说是我读过的最重要的、在现阶段对我最有用的书。收获就是那种哲学思维,一种思维训练,就像我说孙子兵法是不败之法一样,这是思维的不败兵法,可以用来防止犯错。
认识了认知的边界,晓得了经验和先验
啃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认识了认知的边界,晓得了经验和先验,也体会到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别,唯心主义是谦卑的,而唯物主义会走向人定胜天。唯心主义走向上帝,因为人是被造之物。是不是被造出来的,无法证明,但我们处理显像形成经验的能力,确乎是《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是被给予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对于特别难啃的书,光用眼睛看就不行,要读出声音来,调动眼睛、嘴巴、耳朵,全神贯注,反复吟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知行合一,就是这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