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古诗词超有趣(全六册) > 绝jué句jù

绝jué句jù(2/2)

目录

我们已经讲过,许多大诗人的科举之路和仕途很不顺利、磨难重重,有“诗圣”之称的杜甫也是如此,本来他有一次毕生难得的考场机遇,没想到遇到了当时权倾朝野的李林甫,这个“奸相”导演了一出闹剧,毁掉了杜甫科考的希望。

杜甫曾经也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推崇儒家的“仁政思想”,写下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样的诗句,意思是:要辅助皇帝成为尧舜那样的贤明君主,还要使政通人和、民风淳厚。

杜甫二十四岁时,参加过一次进士考试,可惜没有考中,不过当时他还年轻,正赶上盛唐时期,依然雄心勃勃,相信未来还有机会证明自己。所以在这之后,他就像当时许多诗人一样,遍游天下,结交好友、增长见识。他和李白就是在这个时期相遇并成为好友的。

唐玄宗带领唐朝步入“开元盛世”,天下安定、社会平稳、经济繁荣,唐玄宗志得意满,觉得自己的国家已经非常完美,失去了进取之心。他把很多重要的事情都交给自己宠信的人去办,自己享受声色欢娱。宰相李林甫把持朝政,欺上瞒下,整个朝廷都被玩弄于他的股掌之上,很多贤能的人被他排挤,一辈子都得不到重用。

杜甫三十五岁这年,唐玄宗心血**,举办了一次“制科”考试,下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也就是说:天下所有人,只要你觉得自己有一技之长,都可以来参加这次考试,只要展示一方面的才能,就有机会被录用,走上仕途。

这道圣旨一下来,苦苦等待机会的杜甫欣喜若狂,忙来应试,他对自己的才华充满信心,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称得上“通一艺”吧!一同参加考试的还有诗人元结等人。

但当朝宰相李林甫却不高兴了,他经过十余年的钻营,把大量贤能的人都挤出了朝廷,留下的都是只会应和他、不敢发声的懦弱之人。如果通过考试让一些有才能的新人进入朝堂,就可能对自己造成威胁。而且,他最擅长隐瞒天下的问题,让皇帝认为天下太平、宰相能干,如果让这些来自乡野的考生见到皇帝,这些事情就可能会败露。

所以李林甫就在考试中设置难题、故意刁难,压低所有人的成绩,最后竟然没有一个人通过考试,为朝廷选拔人才的大考最终成了一出“全员挂科”的闹剧。

唐玄宗难道不会质疑吗?李林甫太了解皇帝“好大喜功”的心理了,他用上了一个词“野无遗贤”,说:“这次的考生能力都不怎么样,所以没有一个能选中的,这说明在陛下的英明领导下,乡野间根本就没有遗漏的贤才。”

唐玄宗一听,竟然信以为真,还非常高兴,欣然接受了“全员挂科”的荒唐结果。

就这样,杜甫莫名其妙地名落孙山,失去了进取的机会。

学个成语

春回大地(huídàdì)

意思是指严寒已过,春天又回到大地。可以用来形容严酷的形势已经过去,温暖和生机又来到人间。

出自宋朝周紫芝《岁杪雨雪连日闷题二首》:“树头雪过梅犹在,地上春回柳未知。”

说段历史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唐玄宗早先任用贤能,开创了“开元盛世”,但后来他开始任用奸臣,导致唐朝由盛转衰,其中三个主要的罪人就是李林甫、杨国忠和安禄山。

李林甫出身于唐朝宗室,他本来只是中级官员,但他善于媚上欺下、投机钻营,与宫中宦官、妃嫔交情深厚,通过打探消息,对玄宗的举动了如指掌,因此每回办事、奏对都能符合玄宗的心意。当时,唐玄宗独宠武惠妃,李林甫就走武惠妃的路子,一步步得到唐玄宗的宠信。五十岁出头时,李林甫在武惠妃等人的协助下成功拜相。这时候朝中还有贤相张九龄,李林甫伙同党羽,屡进谗言,终于挤走张九龄。李林甫从此独专相位,把持朝政近二十年。

李林甫做事非常谨慎,处理政事也有一套,但他的权力欲太强,心术不正。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面对皇帝,投其所好、极力奉承;面对百官,一边培植亲信,一边排除异己。他阴险狡诈,惯于玩弄阴谋诡计,总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在人前装出一副与人为善、平易近人的样子,在背后却手段毒辣,谁对他的位置构成威胁,他就会想尽办法把谁扳倒。

当时有个叫严挺之的人,很有才干,被李林甫排挤出京。有一次,唐玄宗想起了严挺之,想把他调回京城委以重任。李林甫表面应承,说去了解一下严挺之的情况。他把严挺之的弟弟找来,假装关心:“我有心把你兄长调回京城,你让你哥哥上一道奏章,说自己身体不好,希望回京治病,皇帝有仁爱之心,这样你哥哥就能回京城了。”严挺之的弟弟高高兴兴地去通知哥哥上书。等接到严挺之的奏章,李林甫却跟唐玄宗说:“严挺之年迈多病,难以担当重任,实在可惜啊!”就这样,他不仅阻止了皇帝重用严挺之,还彻底断绝了严挺之升职的希望。

左相李适之威望很高。一次,李林甫对李适之说:“华山附近有金矿,要是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朝廷就可更加富裕啦。可惜皇上并不知道这事啊!”忠厚的李适之信以为真,就在上朝时将这件事上奏给唐玄宗,建议开采金矿。当玄宗询问李林甫时,李林甫却慢条斯理地说:“这事我早知道,可华山是陛下的根基,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王气所在,不能破坏那里的风水,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假如有人劝陛下在那里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玄宗从此疏远了李适之。后来,李林甫发起冤案,又给李适之加上罪名,李适之被逼自杀。

唐朝本来有从各地藩镇提拔宰相的惯例,这样不仅能发现人才,还能避免藩镇长期经营、权力集中。但是李林甫怕这些提拔起来的官员威胁自己,就想了一个“损招”,他建议皇帝重用胡人管理藩镇,说胡人作战勇猛、不会结党。其实呢,胡人将领没什么文化,当然也就不可能进京做宰相。安禄山就是这时受到重用的胡将,这为日后“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人们评价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他成了唐玄宗和天下间的一道围墙,让皇帝只看到四海安定、繁荣昌盛,却看不到帝国的重重危机。李林甫死后两年,“安史之乱”就爆发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