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huà鸡jī(2/2)
唐伯虎学画
唐寅,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伯虎”。他多才多艺,是明朝著名的画家、书法家、诗人。在绘画方面,他是“明四家”之一;在诗文方面,又是“吴中四才子”(又被说成“江南四大才子”)之一。
唐寅的画尤其闻名天下,《画鸡》这首诗也是他先绘画,再写在画上的“题画诗”。关于唐伯虎少年学画,有这么一个小故事。
唐寅自小就很有绘画天赋,他年少成名,难免有些沾沾自喜。他的母亲很有见识,她认为儿子如果这样自满,终究难有成就,必须跟随名师,静心学习,才能学有所成。于是母亲就让他去跟沈周学画。
沈周是当时著名的画家,据说画技出神入化,唐寅高高兴兴地去了。学了一两年,唐寅有了很大进步,他觉得自己画得很不错了,没什么可学的了,就向老师沈周辞行,想要回家。沈周看出了唐寅的心思,就准备了一桌饭菜,算是给唐寅送行。
饭菜摆在一间唐寅从没去过的房子里,唐伯虎进来一看:哟!这个房子可真棒!墙上有四扇窗户,每扇窗户外边都有不同的风景:桃红柳绿、莺歌燕舞、青山隐隐、流水潺潺。唐寅兴冲冲地跑到窗前伸头观赏,没想到“咚”的一声撞了头,他这才发现:这窗户和风景原来都是沈周画在墙上的!唐寅明白了老师的意思,自己的绘画水平还差得远呢!
从那以后,唐寅收起心思,专心致志地学习绘画。几年后,有一天,他在墙上画了条鱼,沈周家的馋猫想要偷鱼,结果一头撞在了墙上。沈周哈哈大笑,对唐寅说:“现在,你可以出师啦!”
学个成语
一鸣惊人(yìíngjīngrén)
《画鸡》中的公鸡,平时不叫,一叫就可以唤醒千家万户,可以说“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出自《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说段历史
明朝科举考试的过程
科举考试制度从隋唐时期开始,一直到清朝灭亡前才终结。其中,唐寅所在的明朝时期,科举发展到了最成熟的鼎盛期。
明朝读书人参加科举,要经过层层考试,主要的过程有四步:
先是“童试”,是县、府一级的考试。通过考试的称作“秀才”,虽然只考过了第一步,但是可以算作朝廷承认的读书人了,就可以进入官方的学校读书。唐寅在十五岁时,就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苏州府试,成了秀才。
然后是“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通过考试的称作“举人”,而第一名则称作“解元”。唐寅因为平时洒脱放浪,不守规矩,差点失去参加乡试的资格,幸亏有许多人赏识他的才华,为他说话,他才能参加考试。唐寅不负众望,在应天府的乡试中又是第一名“解元”,这年,唐寅二十七岁。
一年以后,唐寅去京城北京,参加接下来的“会试”。这可是全国考试,会试考中的人称作“贡生”,第一名是“会元”。结果唐寅这时遭受了一生最大的挫折。他因为交友不慎,卷入了这次会试的舞弊事件,不仅成绩被取消,还被关押审问,最后虽然被释放,但是以往的成绩都被取消了。
通过会试的贡生,紧接着参加最后的“殿试”,殿试一般由皇帝出题并决定最终的名次。一般参加殿试的贡生们,只要不犯大错,都会成为“进士”,被皇帝评为第一名的,就是“状元”。唐寅没能通过会试,当然就不可能参加殿试了。
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得第一名的人(分别是解元、会元、状元),就是“连中三元”,可以说是学霸中的学霸。整个明朝期间,也就出了两位“连中三元”的人物。